发布时间:2013-05-10 21:2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5月10日 01版 | 查看:614次
刘亚娟所在的荷也勿苏嘎查教学点距离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的中心校有60多公里,是位于科尔沁沙漠南部边缘地带的“沙窝子”。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环境恶劣,连敖润苏莫苏木的牧民也不愿更多地谈论荷也勿苏嘎查。
2012年9月10日,中国沙漠生态环境科学考察内蒙古环保公益行动组成员在荷也勿苏嘎查搞环保公益行动时意外地发现了刘亚娟的教学点。这一天是教师节,当时刘亚娟正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与孩子们联欢。
说是联欢,其实就是自娱自乐。教学点有12个来自周边牧民家的贫困孩子,设幼儿班和学前班两个班,刘亚娟独自负责教授语文、数学、绘画、音乐等课程。这个教学点没有任何来自教育系统的拨款,教学用的粉笔是刘亚娟自己花钱买的,其他简单教学用具是她自己在课余时间制作的。
刘亚娟说,教育部门有时到教学点进行管理指导和业务指导,但是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资助。
事实上,这个教学点虽然有村办性质,但和她自办没什么区别。因为刘亚娟不仅担负着教学的责任,还要为孩子们每天免费提供午饭。因为没有其他补贴,又无法向贫困孩子的家长收取伙食费,刘亚娟将嘎查每年补贴的6000元补助无偿地用在了孩子们的吃喝上。
为了调剂孩子们的生活,刘亚娟有时不得不从家里拿肉、米和面到教学点。
“家里每年杀两口猪,有近一半给了教学点。每年开学刘亚娟都要为上学的贫困孩子准备课本和书包。”对于刘亚娟常年义务为孩子们付出,刘亚娟的丈夫崔成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后来,就是支持。
崔成说,自己家里有10几棵苹果树,每年能产约2000斤苹果,为了给孩子们增加营养,刘亚娟一个也舍不得卖,大部分给孩子们吃了。
每当看到嘎查周边的孩子们从四五里以外的牧民点赶来上学时,刘亚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欣慰。在她看来,只要牧区的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自己苦点儿、累点儿,算不了什么。
刘亚娟有一个学生,母亲智障,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家到教学点需要走5里路,2009年开学时,是年近70岁的奶奶背着孩子来报的名。这个学生来时,手里拿着一个方便面袋子,里面有个破本子。刘亚娟把这个孩子搂在怀里:“不要担心,只要有老师在,一切都会有的。”随后,她给这个孩子买了新书包、铅笔、作业本、橡皮等。
刘亚娟的学生武红星现在已经上了大学,2012年教师节,武红星特地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妈妈,一定要给刘亚娟老师过一个教师节。
关于刘亚娟和她学生们的故事还有很多,1992年嘎查给教学点建教室,因缺少资金中途停工,刘亚娟心急如焚,为了不耽误孩子们按时上学,她把家里的10多头猪卖了4000多元钱,用于建教室,使教室如期完工。
刘亚娟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刘亚娟说,看着自己痛苦,丈夫也跟着痛苦;看到自己把精力都用在孩子们身上,丈夫却一个人在家忙活,心里有时特别内疚。
有感于刘亚娟的善举,荷也勿苏嘎查学龄前孩子的家长多次拿着礼物来看望刘亚娟,但刘亚娟有一个原则,欢迎就孩子的学习进行沟通,礼物一概不收。
夜晚睡不着的时候,刘亚娟总在想,自己何时能成为一个正式教师?今年52岁的刘亚娟虽然为不是正式教师而烦恼,但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她克服重重困难,一直坚守自己教书育人的热情。
2012年,内蒙古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促进会资助了这个教学点,让她信心倍增,她说她可以在这个教学点更好地坚守了。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