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04 22:24 | 来源:新京报 2012年11月08日 008 | 查看:13426次
推动成立“大卫生部”是钟南山一个未竟的心愿。陈伟斌 摄
钟南山
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请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们这里送”的呼喊,以及“SARS疫情的元凶并非衣原体,而是某种病毒”的直言,让当年这位67岁的呼吸科医生成为医学界名人。
同题问答
1.这十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社会地位改变了很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医生变成公众人物。
2.这十年,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最不愿回忆(看到)的事是什么?
一是我提出,“新甲流的死亡病例,哪会这么少?”很快,卫生部积极回应,启动了新的甲流死亡病例统计方法。政府作为让疫情更加透明。二是大气污染。我几次在人大会议上呼吁,后来,广东率先;现在,多个地方都比政府原先的规划提前公布了大气污染包括PM2.5污染的动态。较原来的计划提前了四年。
另外,推动国家订立《公共卫生法》是我一直的想法,但没有得到回应。可能是这个问题太大。今后还会说些具体的问题,一点一点去争取。
3.未来10年,你对国家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希望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资,超过GDP的5%。
4.对自己未来10年有什么样的期待?
希望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支持下,依托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建立一个亚洲最大的呼吸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救治更多患者,培养更多呼吸科医生。
新京报:SARS过去近10年,你认为国家和社会有什么变化?
钟南山:我个人觉得,因为SRAS,政府开启了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之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后来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一定程度上,就是以SARS防控的经验为契机。后来,一系列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以及大气污染等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也能够看出,要想消除疑虑,稳定社会秩序,我们的政府必须“公开透明,依靠群众”。
新京报:但2009年的甲流疫情,后来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卫生部门反应过度?
钟南山:正相反,我觉得中国政府做得很好。当时没人能够预测疫情会怎样发展,因此,卫生疾控部门及时采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那样严格的防控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国家很好地控制了甲流流行,而且,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甲流疫苗,很快被普遍地安全使用。
新京报:你成为名人之后,发言会不会有顾虑?
钟南山:会思考。我的发言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心随性,需要更谨慎,更负责。可是,一旦决定发言,“直截了当讲心里话,讲真话”的态度,永远不会变。
新京报:你很早就提出过“大卫生部”的概念,但现在看似缺乏相关部门的认同,你还打算再提下去吗?
钟南山:很多事情,不能说几次因为不成功,就不再去说了,尤其是体制方面的改革是非常痛苦的。2005年,吴仪副总理就提出过,将学术性、技术性、自律性、规范性的问题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现在依然没有实际行动。过去五年,温家宝总理一直提,要快转变政府职能,但现状依然不乐观。
“大卫生部”的组建也是这样,其实并非没有进步。现在,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职能已经归于卫生部,但医保支付等职能,还有待整合。
个人始终认为,要推动体制的改变,必须一直鼓与呼,推动成立“大卫生部”,这算是我的一个未竟的心愿。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