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光辉引导社会向善——“最美教师”张丽莉采写手记(图)

发布时间:2012-06-30 09:48 | 来源:光明网 2012-06-15 04:33:30 | 查看:1568次

  [图为光明日报特约记者张士英(左)在哈医大一院采访一直护理张丽莉的护士长王磊。]

  生命如此脆弱,脆弱到一场变故就能改变人生的轨迹。生命又是如此坚强,坚强到面对生与死,明知向前一步是危险,却能勇敢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5月8日20时38分,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在生死关头的舍身一推,定格了“最美教师”的形象。

  “我名字的第一个‘丽’是美丽的‘丽’,第二个‘莉’是茉莉花的‘莉’,想记我的名字,记住‘美丽的茉莉花’就行了。”这是她向新生介绍自己时的一段话。茉莉花开,清芬久远,人如其名。

  从得知张丽莉的事迹到后续跟踪报道,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浓浓的爱与被爱。

  张丽莉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术后,张老师一直都很坚强、乐观,但提及学生时,她的眼圈一下就红了,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我真切地感受到她特别爱自己的工作、爱学生。”采访一直护理张丽莉的护士长王磊时,这个情景让她深刻难忘。

  “我最亲爱的宝贝们”,这是张丽莉在醒后十天写给学生的信中对他们的称呼。她已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夏天会在教室洒水为他们降温,冬天买电水壶给他们烧热水;会从每月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0元帮助困难学生;会在客车撞来的一瞬间,义无反顾地推开学生;会在生命垂危、偶尔清醒时,念叨着“先救学生”……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出“一个人民教师慈母般的大爱胸怀”。

  她的大爱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共同祈佑、全力救治与英雄的壮歌一同合奏。来自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慰问向英雄的教师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目光向“最美教师”投望。人们用爱守望着她年轻的生命。

  每天下午15点30分的新闻发布会是记者们最盼望的时间,因为从中会得知张老师病情的最新进展。从沉睡到意识清醒,从摘掉呼吸机到开口说话、喝水、进食,她的点滴变化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无论是张丽莉老师爱心接待室还是病房外,都摆满了鲜花、果篮,贴满了祝福,虽然知道见不到丽莉老师,仍有很多人从各地赶来,只为看一眼、问一句“张老师怎么样了?”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农民杨新兴和杨彩玲夫妇,经过三天两夜的千里跋涉从河北赶到哈尔滨,捐上夫妻俩积攒了10年的1万元积蓄;一个5岁的孩童吵着让幼儿园老师将心爱的存钱罐转送给丽莉老师;一位90岁的老人坐着轮椅送来亲手叠制的千纸鹤;一名收废品的男子带来一天辛苦得来的100元……人们就这样匆匆地来、匆匆地走,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我们好像又看到了您冲我们微笑。三班的学生都是您的孩子,您曾经为我们撑起一片天,今后,我们就是您的天”;“全班都等着您,我们已学会擦干眼泪,将思念化为动力,我们一定在中考中,摘得桂冠等您回来”;“茉莉花开了,散发淡淡清香,感觉就像您在身边一样,那么舒服”。张丽莉的学生用信传递着思念和牵挂。

  截至6月5日,社会各界为张丽莉的爱心捐款已有1647万余元。这笔对个人见义勇为的巨额捐款,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更表明了主导我们社会的道德力量始终是真善美。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张丽莉正是用一己之力,教会我们用最本能的善写就最有意义的人生;昭示我们道德力量始终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告诉我们携爱上路、向善而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尺和我们共同的时代责任。

  上善若水。无论是英雄挺身而出的义举,还是民众爱心涌动的景象,都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引导着社会向善。都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社会中的“正能量”充足,就一定会形成道德与爱的强大气场;而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也一定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无尽的力量和希望,像水融入着水,像光簇拥着光。

  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和挖掘普通人身上闪现的人性之美,激浊扬清、凝聚共识,不断引领风尚,不辍呼唤勇敢与向善的力量。

  如果每个人都心存爱的种子,这个世界就会春暖花开。

  光明日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责任编辑:罗乔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