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民间公益组织“转正”,门槛还应再降

发布时间:2012-03-05 12:46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3月01日 11:09 | 查看:1939次

  事实证明,获得身份后的民间组织,比如壹基金、瓷娃娃关怀协会等,都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期待有关部门继续降低门槛,让慧灵早日注册“转正”。

  据《新京报》报道,国内历史悠久的一家服务残障人士的民间机构北京慧灵,从2010年开始申请民办非企业登记,却一次次面临失败,至今还以工商注册的企业身份存在。

  身份不一样,对于民间组织实际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公司注册形式的民间组织,需要像公司一样交纳各种税费。而且,企业的身份,阻碍了慈善资金的进入;即便是有人能够打消顾虑支持该组织,进入的资金还要按照税法被扣除一部分。

  此前大量民间组织注册成为企业,更多是为了获得合法身份开展活动的权宜之计。民间组织要想长远健康发展,还是要“转正”为民办非企业的身份,但这并不容易。法律中要求民间组织需要找到主管单位和挂靠单位方能申请注册的条款,让许多公益机构负责人望洋兴叹,尤其是“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长使英雄泪沾襟。
 

  面对注册这个老大难问题,近几年,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吸收各方意见,改进民间机构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条款;另一方面,则是类似慧灵这样的民间组织,不断地尝试,穷尽各种注册的可能后,还锲而不舍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拓宽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

  在政府和民间的合力下,民政部门也在谨慎而稳健地推进民间组织注册的问题,同时对于慈善类、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尝试更大空间的放开。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环保类组织、社会服务类组织告别企业身份,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简称“民非”)。

  2011年上半年统计,北京市已经有20多家民间组织顺利注册成为“民非”,为开发民间公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今年年初,北京市民政局发布消息称,今年,包括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四大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到北京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由此可见,民间组织注册“转正”的门槛,其实已经在降低。

  北京慧灵迟迟无法“转正”,或许还和一个现实的“障碍”有关。几个区的残联都表示过同样的意思——政府兴建的温馨家园可满足所有残障人士要求,不打算再吸纳其他民间服务机构。但正如慧灵有关负责人所言,“我们存在12年了,就表明有人需要我们。”而有智障人士的家长也很认可慧灵提供的服务。由此可见,慧灵的存在不是多余,完全可以成为政府相关机构的有益补充。

  民政部门对于开放民间领域之后的前景非常谨慎,这个场景如同上世纪80年代时面对民营企业的谨慎态度。但事实证明,获得身份后的民间组织,无论是作为基金会的壹基金,还是作为“民非”的瓷娃娃关怀协会等机构,都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的服务。

  越来越多的案例已经体现了开放民间组织注册之后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每一次的改革和开放,都给社会带来惊喜。期待有关部门能够继续降低门槛,让公众早日看到慧灵成功注册。(兰雪峰)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