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1-17 09:0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1月15日 01版 | 查看:1544次
村民自发设奖 每年颁奖一次
临近春节,中学放寒假了。这几天,本该闲下来的中学教师黄启泽,却又开始忙起来了。
黄启泽是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奕聪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今年57岁的他,忙的不是开补习班,而是为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育青教育基金”筹资。
1996年,在黄启泽的提议下,他所在的罗溪镇后溪村庭埔洋村民小组,成立了“育青教育基金”。这个基金每年暑期颁一次奖,截至目前,庭埔洋小组里已有80%以上的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因为“有进步”得到过奖励。
黄启泽告诉记者,当时的庭埔洋小组,没出过一名大学生。为了激励孩子们从小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他和几位长辈商量,建立了这个基金。
黄启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6年农历新年第一次募捐时的热闹场景。庭埔洋小组共有280多名村民,募捐当天来了近200人。村民们你五十我一百地捐赠。
从1996年暑假起,黄启泽和他的助手——罗溪镇奕聪小学教师黄金来多了一项工作:他们俩制作了一份学生学习基本情况登记表,挨家挨户地登记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黄金来说,年年入户登记,现在孩子们都习惯了,有的甚至会主动到他家报成绩,为他和黄启泽减轻工作量。此后,他和黄启泽开始整理登记结果,并确定得奖的孩子名单。
奖励的范围很广。黄启泽说,教育基金力争让80%的孩子都能得奖,“目的是促进均衡教育,告诉孩子只要努力有进步,哪怕学习成绩不是高分,也能得到奖励”。
颁奖一般在每年8月初举行。黄启泽介绍说,最早举行过几次正式的集体颁奖仪式,后来改成了请孩子们亲自到他家领奖。奖励的物品,一开始是学习用品加奖状,之后是学习用品或奖金;从2004年开始,所有获奖的孩子,都统一领到了奖金。
黄启泽说,每次奖金的数额最多两三百元,虽然不高,但是,基金鼓励孩子们合理支配这笔钱,用来购买学习用品、参考书和课外书籍等,争取来年取得更好的成绩。至于奖励资金,则来自基金历年累积本金所产生的利息。统计下来,每年约有一两千元的利息可用。
“本金留下来,就是为了做长久。”黄启泽的这个想法后来得到了实践检验。从1999年到2009年整整10年,基金没有再向村民们募过款,却能做到年年发奖,正是因为最开始3年的募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直到2010年2月16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三,改组基金组委会成员时,才第4次向小组村民募捐。
让黄启泽欣慰的是,基金会成功地在庭埔洋小组里营造了“奖学促学”的氛围。16年来,小组里走出40多名大学生。
“能做得这么好,还得归功于村民的信任。”黄启泽说,过去他一直在村里为大家帮忙干农活儿,乡亲之间彼此关系都很好,因此当他提议成立基金时,村民们都很热心。截至目前,庭埔洋小组300多人中,已有超过八成的人向基金捐过款。更可贵的是,村民的收入主要还是靠务农和外出打工。
村民的信任促成了“育青教育基金”的成立。基金奖学过程的全面公开,又反过来更好地巩固了村民的信任。
黄启泽介绍说,目前,基金设立组委会,由村里的几位长辈负责监督,日常资金则由他和黄金来负责保管。至今为止的4次募捐,黄启泽和黄金来不仅把捐款明细贴在村小组大院里公示,还会挨家挨户地送给每位村民监督。16年来的16次奖学,他们也会把最终的奖励情况和资金收支详情统一印出来,挨家挨户地呈给每位村民监督。
“这就是基金之所以有生命力的原因。到现在,(村民们)一点意见都没有。”黄启泽说,16年来,他和黄金来均是义务做事,从没有从基金中违规支取过一分钱。每年放暑假有时间,他们更多的是将基金的评奖工作“当作一种乐趣”。
这两天,庭埔洋小组里有一些年轻人主动找到黄启泽,提议在春节期间再组织一场募捐。黄启泽高兴地说,“育青教育基金”这个“奖学”接力棒,终于有新一代村民接过去了。本报记者 郑齐家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