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20 16:09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1-09-13 第10版 | 查看:1207次
“零国度”+“信息化”让慈善更具战略性
“慈善其实是人类DNA的一部分。”洛克菲勒慈善咨询组织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elissa Berman日前在美慈国际组织的一场主题为“全球捐赠文化”的对话交流中指出,慈善的根本,就是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
“的确是这样,有了慈善,我才可以得到奖学金,可以上大学,而且后来还可以接触到艺术领域。”洛克菲勒慈善咨询组织高级副总裁Judy Belk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佐证Melissa的观点。
在正式演讲之前,Judy Belk首先肯定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捐赠文化。她指出,随着交通、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交流的紧密和广泛也促使捐赠意识的全球化,这是全球捐赠文化的驱动力之一。“除此之外,商业发展和流通,使得很多企业和私营机构都逐渐关注慈善并参与其中,加之各国侨民对家乡建设的支援,也同时驱动着全球的捐赠文化。”
一方面是捐赠文化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是各种问题的全球化。Judy Belk介绍说,人口变化、环境问题、贫富差异以及种族冲突和恐怖主义等等,这些摆在全球所有国家面前的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同时推动了全球捐赠文化的提升。
慈善的全球化为所有公益界人士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有更好的机遇。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参加对话的包括福特基金会、陈香梅基金会、盖茨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联益慈善基金会等等在内的20多家基金会负责人与Melissa Berman和Judy Belk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基金会应该怎样去平衡提供有效项目和支持NGO的关系?”针对某基金会负责人提出的这个问题,Melissa Berman指出,应该回到基金会的使命上来考虑,支持培训有效并且管理完善的NGO是基金会工作的一个目标,如果说基金会的项目很好但是NGO没有很好的能力和管理的话,那么项目的效果就得不到保证。
目前,中国用税收来做福利的项目,都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购买NGO的服务,那么,公益组织如何看待与政府机构的合作?
“政府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是非营利机构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在美国,很多的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来源有大部分是来自政府。”Judy Belk以己为例,她觉得美国政府在消除对黑人的歧视方面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尽管政府也存在很多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等问题,但我还是认为政府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中是有正面积极的作用的。”
随着全球慈善文化的发展,捐赠方以及公益项目的操作方式等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导致很多非营利机构不能及时适应,他们还不能掌控项目的结果,也不能有效的跟捐赠方进行沟通以及熟练的利用媒体来进行推广。“这也是我们所担忧的。”Judy Belk建议那些传统的非营利机构应该要多学习以求改变。
正是由于很多捐赠方对于非营利机构有种种不满,所以他们的部分人宁愿自己去创建一个非营利机构。“这种状况的结果有利有弊,好坏不一。”Melissa Berman指出,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一些被排除在外的中小型NGO组织,他们由于品牌、规模等等方面的制约而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因此,就需要更多的类似于慈善咨询公司这样的中介机构,为捐赠方和非营利机构搭一座桥,便于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Melissa Berman说,捐赠人和NGO之间权利的平衡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要把慈善事业做得成功,就必须要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
最后,谈到不久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非希望工程”,Judy Belk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仅就慈善本身而言,实际上所有的捐赠人都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将善款用来支持本地的发展,还是放眼全球。
“慈善是一个志愿性很强的事情,捐赠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捐赠方向和领域,只要他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带来伤害。”Judy Belk指出,“零国度”+“信息化”,是慈善最应该有的模式,这样才能让慈善公益项目更深思熟虑,更有战略性和灵活性。
(责任编辑:李明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