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老师没一分钱积蓄 20多万元全花在了学生身上 (图)

发布时间:2011-09-05 08:31 | 来源:重庆晚报 2011 年9月1日 第026版 | 查看:1347次

开县临江中学退休教师潘光权,43年资助贫困生100多名

潘光权老师(左)改建自己的宿舍,为留守儿童安“家”。市文明办供图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为动力,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即日起,重庆晚报将通过宣传报道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掀起学习道德模范的热潮,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营造学习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他没有妻室儿女,却有20多名大学生叫他“爹”;他用一生积蓄照顾贫困学生,甚至靠捡垃圾、东挪西借为150多名留守儿童安了一个“家”……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他就是开县临江中学退休教师潘光权。

  退而不休,就是闲不住

  8月18日,年近70岁的潘光权正在整理收到的录取通知书。

  学校方面介绍,潘老师早在2004年就退休了,平时在学校健身房帮忙管理器械,同时还帮学校做一些收发工作。放暑假后,潘光权干脆将自家的客厅改成收发室,一摞摞送来的录取通知书整齐地码在沙发上。

  1942年潘光权出生在开县太原乡响石村(现临江镇响石村)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7人,潘光权排行老四。

  初三那年,潘光权以优异成绩保送开县中学。高一时却因家庭贫困,潘光权不得不放弃学业。辍学没多久,高中班主任就将他推荐到财会班学习3个月。

  1961年,潘光权应征入伍,1968年从部队转业,在临江中学当了教师。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潘光权说,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是他最大的快乐。

  悉心教导,“差生”变优生

  1970年潘光权从临江中学借调到开县竹溪中学。当时熊克伟是该校有名的“差生”,学校还流传一句关于熊克伟的顺口溜——学生家长见了愁,老师见了三摇头。

  潘光权主动找熊克伟交谈了几次,发现熊克伟虽然调皮,但是天真活泼,打篮球和乒乓球很不错。潘光权申请把熊克伟调到自己班上,让熊克伟当副班长兼劳动委员,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块小黑板,让他每天写一些名言警句,讲给全班同学听。

  在潘光权悉心教导下,熊克伟成为竹溪中学发展的第一个共青团员。

  如今,熊克伟是开县中医院五官科主任。

  “抠门”老师,倾囊助学生

  潘光权每月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外,其余钱都用在了资助贫困学生上,甚至不惜举债、捡垃圾也要供孩子们上学。

  临江中学老师介绍,潘光权经常买便宜菜,身上也没件像样的衣服。他没有手机,却从2002年起,先后为5名贫困大学生购买了手机,甚至每月按时寄100元话费给学生。

  “给他们买手机不是让他们赶时髦,而是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强自立。”潘光权说,每到节假日,他就要和孩子们通“亲情电话”。孩子们在电话中亲切地叫他“爹”,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近况。

  邓军是长期受到潘光权资助的学生之一。1998年,正在读高三的邓军患上肺结核,潘光权拿出900元为他治病,当时潘光权每月工资只有400多元。

  2010年11月,潘光权获得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称号及500元奖金,他立即将这笔钱送给贫困学生王家美。

  2011年3月4日,开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潘光权“两德模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称号,并奖励他1万元。潘光权立马抱着钱来到校长办公室,请校长把钱纳入学校学生困难救助金。

  潘光权的抽屉里放着一沓汇款单和几本存折,全是近几年他汇给在外读书的孩子们的收据。一共70张汇款单,4本存折,43年来,潘光权花去近20万元,受他资助的贫困学生达100多人。

  留守儿童,在他家安家

  1998年,潘光权担心留守儿童无人照料,将自己不足50平方米的宿舍收拾出来,安置留守儿童。住在潘光权家的学生最多时有12个,最少也有两三个,先后有150多人在他家里安家。

  潘光权为孩子们添置了床铺、彩电、热水器等,又当爹又当妈地照顾他们。临江中学高二学生王海生,从去年开始就住在潘光权家。王海生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有时几年都不回老家一趟,他家离学校有3小时车程。潘光权就让他搬来与自己同住。

  2008年,事业有成的邓军回开县看望潘光权。为感谢恩师当年的资助之恩,他提出每个月给潘光权寄500元养老费。潘光权婉言谢绝了:“钱对于我来说也许就是吃好点,穿好点,但是对于贫困孩子而言,却关系到他们能否完成学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重庆晚报记者 吴显佳)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