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7-19 07:01 | 来源:广州日报 2011年3月7日 A16版 | 查看:1330次
哲学家、教育家曾近义: 提倡平民教育 七十岁创办广东首家私立大学
2月24日下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曾近义教授于广州与世长辞,享年91岁。生于战火纷飞的上世纪20年代,14岁立志教育报国,16岁首次走上讲坛,曾近义自此与教育结缘一生。从倡导重视业余教育、成人教育和平民教育,主张和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到逾七十岁高龄一手创办广东首家私立大学——私立华联大学,点滴的闪光事迹汇聚了这位“哲界学高、杏坛望重”教育报国的一生。
文/记者徐静 通讯员李宇红
其人:有文学造诣的理科生
其品:不畏惧恐吓抨击黑暗
1940年,曾近义以第18名的全国统考成绩进入全国唯一的一所国立师范大学——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他当时读的是理化系,却选修旁听了许多文科课程。
作为一个理科学生,课余也走进文学、哲学和教育学的课堂。他在全校文学竞赛中名列榜首,以至于中文系两位教授建议他改学中文。他选修了哲学和教育学,发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写出了一批很有见地的文章。
抗战结束后,内战又起,战事连绵,民不聊生。1947年6月2日,国师附中爆发了一场反饥饿游行。曾近义冒着被解聘丢饭碗的风险,参加了游行队伍。
1949年4月17日,国师附中所在地的南岳市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身为教务主任的曾近义,一马当先,任附中总领队,登上主席台,代表全市教师发表讲话。他义愤填膺,慷慨陈词,痛斥反动统治对人民的血腥镇压,呼吁广大师生不要埋首书本,要关心政局,抨击黑暗。
曾近义的学生颜泽贤告诉记者,就在翌日凌晨,曾近义便收到一封包着子弹头的匿名信:“你昨天很快活吧,当心有一天,你和你的全家将会更加快活!”
其学:开创和发展了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大学期间,曾近义和李又华等人在广东最早组织起“自然辩证法学习小组”,并在时任华南师院院长陈唯实的指导下开始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1978年,受教育部委托,由曾近义等人牵头, 在华南师范学院举办了全国自然辩证法师资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清华大学等112所大学的有关教师,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一批重要的师资力量。
曾近义还著书立论,将哲学思想与他人共享和研讨。他是《中国百科全书-自然辩证法卷》的编委之一,承担了有关条目的编写工作。他为开创和发展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倾其一生。
其事:老骥伏枥 70岁创办广东首家私立大学
曾近义一直敢于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使已年过七旬。从华南师大副校长岗位上退休后,他还是在1992年与侯德福创造性地筹办了广东首家私立大学——私立华联学院。
私立华联学院筹办团队均为一群大学老教授,当时拟建中的私立华联大学还钱无一分,地无一寸,栖身于华南师大教工俱乐部里。但一群学者为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免费办学、免费办公。他们创造性地实施董事长下的校长责任制,由曾近义担任董事长,侯德福担任校长。
“当时广东还只是全国一个在经济体制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大实验区,搞民办教育,是真正的前途未卜,有相当大的政治风险”,私立华联董事陈耀腾等感叹,“但曾老仍欣然应邀出山。”
他们回忆,曾近义放下身份、忘记年龄、骑自行车、挤公车,为解决校址问题一次次看地、谈判、受挫、重来……
曾近义于私立华联担任了12年董事长。目前,私立华联学院已拥有在校学生8300多人。
曾近义生前时常感叹这是其老骥伏枥的事业第二春,“从教报国是我毕生的选择。”
大胆创新:开创全国代培生制度先河
1982年,在担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期间,曾近义主管学校教学工作,为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呕心沥血;同年,与当时的校领导班子推动华师率先到澳门创办校外课程学习班,为澳门培养师资。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第五个年头,国家人才断层,单靠正规全日制培养人才补给有限。
曾近义创造性地提出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办学,在其主持下,华南师大函授部报请高教厅批准,扩大函授招生。
自此以后华南师大成人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最终于1987年在函授部基础上成立成人教育学院。1983年,华南师大为解决广东改革开放初期基层人才严重不足状况,特别是外语人才,曾近义又力主学校开办委托代培班,开创了我国代培生制度的先河。
重视社会教育:寒暑假到乡村办农民夜校
1944年起,曾近义于国立师范学院附中任教,在从事正规教育的同时,还在六年中几乎每年寒暑假都要到附近乡村办农民夜校。
其在国立师范学院求学期间受师长影响而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由此逐渐显现,在大学发表的《论教师的人生观》等文章中,曾近义已表达了自身对教育的看法,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有志青年应该投身神圣的教育职业。
此外,他强调办好正规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业余教育、成人教育和平民教育。也正是这些对教育的不断思考和主张,不断影响着曾近义教育生涯中的种种突出贡献。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从教七十载 不矢报国志》)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