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6-21 00:01 | 来源: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8日 04版 | 查看:1366次
据新华社成都5月17日电(记者 杨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时还有薄雾腾挪而起……在外人看来,这里美得如同世外桃源,但由于大山的阻隔,这里长年闭塞,荒凉而贫穷,许多村民至今还住着土坯房。
这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海拔1800米,是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坚守了21年的地方。他们在二坪村小里教书育人,把一批又一批的彝族孩子送出了大山,让他们去更广阔的世界里飞翔。
二坪村小还有个为外人熟知的名字:“天梯”小学。因为二坪村地处大渡河峡谷,山高路险,几架靠在崖壁上垂直而立的木梯就是二坪与外界的通道。住在山下和山腰的学生,要背着书包、爬着“天梯”去上学。
李桂林和陆建芬并不是二坪人,但他们在二坪村一扎就是20多年。1990年,已经停办了十多年的二坪村小准备复课。曾经在雅安汉源县一所小学当过民办教师的李桂林听说后,决定到大渡河对岸的这个山村来看看情况。那时,李桂林只知道二坪很穷,山路难走。但等他艰难跋涉近10个小时来到二坪村时,才发现这里远比他想象中落后:老人们穿得破破烂烂,衣不蔽体,很多人都没鞋穿,小孩子更是打赤条到处跑。
一位老乡告诉他,全村400多人,几乎没人识字,不识钱也不会算账,下山后上厕所都没法子。老乡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李桂林的心。二坪太需要一个老师!李桂林决定留下来教书,让二坪的孩子长大后不再过这样贫穷的生活。
到了第二年,李桂林把妻子陆建芬也动员到山上来教书。从此,“天梯”的两头,多了两个护送学生的身影,寒冬酷暑,春去秋来,从不间断。
1996年,他们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毕业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那一刻,李桂林感觉这比什么都要快乐。
21年里,李桂林和陆建芬一共教育了254个孩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走出了大山,二坪这个悬崖上的彝寨也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
近两年,二坪村的木头梯子修成了结实的铁梯,还装上了钢筋护栏,学生上山下山都安全多了;2009年9月,社会捐资100余万元修建的新校舍投入使用,学生们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平整开阔的操场;去年,经过农网改造后,二坪村通电了,村民们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现在,通村公路正在施工,估计年底就能修到学校了。”李桂林高兴地说,在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山上的条件正变得越来越好。
李桂林和陆建芬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二坪的孩子身上,却没办法教好自己的孩子,没时间赡养自己的父母。今年,大儿子22岁了,在四川一所高校读专科,小儿子16岁,在老家汉源读高中。“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主要是平时我们没时间照顾他们。”李桂林说。学校只有他和陆建芬两个老师,为了不耽误几十名学生的课业,李桂林连下山去给儿子开家长会的时间都没有。“别的同学还以为他们是孤儿。”李桂林说。
2004年,当时在二坪村小读书的小儿子不慎摔倒,致使耻骨折断、右手桡骨脱位。李桂林夫妇担心如果送儿子下山就医要耽误很长的教学时间,只好请了一个赤脚医生来医治,结果儿子桡骨脱位的地方没有接好,落下终身残疾。“夏天穿短袖的时候,我看着他的手,心里就不是滋味。”说到儿子的伤,李桂林的眼眶顿时湿了。
其实,李桂林和陆建芬不是不想下山,也不是没有机会离开二坪去过更好的生活。但一次次选择,最后还是没能让他们走下悬崖。靠着做乡村教师的微薄收入,李桂林和陆建芬一直坚守在学校。他们用爱照亮了这座大山。
“我希望再过20年,二坪会是一个崭新的二坪。我希望这群孩子能努力学习,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陆建芬说。
链接
■电影《云上学堂》
这是一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的公益影片,据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影片以纪实、唯美、抒情的表现手法,翔实展现了他们十九年如一日,坚守在悬崖小学的感人事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影片2009年在央视六套电影频道播出。 (本报记者 赵达整理)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