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师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

发布时间:2011-05-19 07:35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5月15日 20:02:10 | 查看:1540次

无私大爱为“折翼天使”撑起天空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师默默奉献扫描

  新华网长春5月15日电(记者张颖、何悦) 面对人生的十路字口,他们毅然放弃安逸的工作,从事一份不为外人所理解的特殊教育工作。无论是埋怨还是委屈,无论是责任还是挑战,这些献身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们,都默默地、毫无怨言地承受了,一天比一天地投入,一天比一天地更爱“折翼天使”——残疾学生。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找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聋生辅导员刘海涵的时候,她正在排练厅帮学生排练舞蹈。“我们正在准备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刘海涵一边对记者说,一边用手语比划着,告诉这些学生正式演出时的注意事项。很简单的几句话,重复交代了几遍,再让这些学生回到队伍中,通过手语一传十,十传百告诉周围的伙伴,整个过程花了近20分钟。

  “聋生除了打手语交代以外,还要再多嘱咐几次,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件事。”当了9年聋生辅导员的刘海涵,谈起特教事业头头是道。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刘海涵离开了原来安逸的工作岗位,来到长春大学做了一个聋生的带班班主任。“在学校里,我学会了手语,和聋哑孩子交流越来越方便,感情也越处越深。”就这样,刘海涵做聋生辅导员,一干就是9年。

  刘海涵坦言:“付出总有回报,回报就是学生对你没有任何隔膜的亲情。”刘海涵说每年的教师节,她的办公室里都会摆满学生送的鲜花和贺卡。

  前几年,刘海涵带学生去南京演出。一个学生病了,刘海涵照顾她,一夜没睡觉,第二天这个学生退烧后,一下子抱住了刘海涵,在她耳边喊了一声:妈妈。

  “这一声呼唤确实震撼了我,以往外人的不理解,家人的埋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完全值得。”说到这里,刘海涵红了眼眶。

  聋生王宁在记者采访间隙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刘老师是我们的朋友,更像我们的妈妈,她能读懂我们最细微的情感,我们信任她,爱她。”

  因材施教,丰满受伤羽翼

  “怎么给盲生教好一堂课?我的方法就是说出给健康孩子上课的板书。”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任教17年的李春燕道出自己的“独门秘籍”。

  李春燕主要教授中医学、药剂学等科目。多年来,她一直探索、研究适合盲人接受的教学方法。“让他们以手代目、以耳代目,用他们灵敏的听觉、触觉来代替视觉,这就是我的授课方式,也就是缺陷补偿的方法。”李春燕说。

  李春燕表示,为了让盲生上好解剖课,她带着学生四处买模型道具,实在没有卖的,她便自己做。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她时常组织班上小测验。“盲人的卷子不好判,我得找盲生帮我念答卷,我给出分数,可以说判一份盲生卷子,我可以判上四五份正常考生的试卷。”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春燕的课题《特殊高等教育盲人中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而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中医专业在李春燕等一批教师的努力下,在国内大学中颇有名气。

  “残疾人一直习惯于受到别人的照顾,而我们的努力,只是想让他们能融入社会,服务他人,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李春燕这样表示。

  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责任

  “残疾学生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强,有时候我们一句话甚至一个举动,都有可能伤害到他们。”做了5年盲生辅导员的于大勇告诉记者,他从长春大学外语学院转到特教学院,首先要过的是自己的心理关。

  “最大的心理压力是对残疾学生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的身体已经很不幸了,再不能让他们的心理和感情受到伤害。这是一个辅导员的职责所在。”

  为了方便与学生交流,于大勇学会了盲文,学会了手语。每天只要学生下了课,不管是去食堂还是在寝室,总能听到于老师的声音。

  “残疾学生大多家里比较贫困,但他们从来不表达。”盲生赵佳莉刚上大学时,总是闷闷不乐,心事重重。于大勇通过侧面了解,知道其家境无法供其上大学。“不能让任何一个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掉队。”于大勇主动帮助赵佳莉申请助学金,还为她向高年级学生借来教材。“赵佳莉现在很开朗,也能主动与我交流了。”

  “我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尽管于大勇今年才35岁,可是他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了如指掌。“在发奖学金或助学金时必须公平,如果哪个同学有想法了,还要细心地做工作,这些学生失去了光明,不能让他们感到生活中也没有阳光。”

  “在心理上把他们当作特殊的学生去照顾,但生活中要把他们当作健康的学生去管理,他们终究要融入社会,只有让他们自强、自立,才能够应对社会的各种风险和坎坷。只有这样,我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