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2 20:54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4-04-30 | 查看:458次
冯利民,男,1980年5月生,群众,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18年来,他千余次进入东北深山,在茫茫林海中寻找和追踪我国最后的野生东北虎。他是我国开展虎豹野外研究时间最长的学者,为中国虎豹保护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曾获“首批国家公园先进个人”等荣誉。
甘坐冷板凳——只为“虎啸山林、豹跃青川”
本世纪初,在国内外专家都认为中国不再生存着野生东北虎繁殖种群时,冯利民从北京来到中俄边境区域,钻进深山老林,开始寻找“森林之王”的蛛丝马迹,期待为野生东北虎种群重返中国提供科学指南,这一干就是18年,大家也因此戏称他为“野人”教授。
在搞科研的大部分时间里,冯利民用双脚反复丈量着中俄边境数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常年背负几十斤重的设备翻山越岭。夏季,每天都要被无处不在的蚊蚋和可能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冬季,深山里刺骨的严寒和呼啸的北风也是对身体极大的挑战,很多次,他整条胳膊被冻麻木,回到基地几个小时之后才能恢复知觉。秋冬之交,山上经常有冰雨袭来,他的双脚和胶鞋时常被完全冻住,只能尝试用刀子慢慢割开鞋子才能把鞋脱下。与虎、熊等大型猛兽不期而遇,更是险象环生。有一次,冯利民在山里调研时,被一只野生东北虎尾随了2公里,直到出了山口被人提醒,他才发现老虎离他身后不足10米,一个纵身就能随时扑倒他。
做这项工作更大的挑战,就是要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因为监测调查工作需要长期扎根野外,且很难在短期内出成果。他不急不躁,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线,逐步建立起野生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观测体系,并有一系列里程碑式发现:2007年,记录了第一张我国境内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照片;2013年,第一次记录了1只完全在我国境内定居和繁殖的雌虎及其4只幼崽;2015年,累计观测到我国境内至少生存有27只野生东北虎、42只野生东北豹。为了使虎豹种群摆脱濒危境地,他们提出建议将东北虎豹保护列入国家战略。2021年,1.4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Science》杂志评论“这将是未来20年内世界最成功的老虎保护故事”。
勇于创新研发——打造守护国家公园的“黑科技”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后,冯利民又开始全身心投入研发一套实时了解虎豹活动规律、人为活动情况和环境变化动态信息的监测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护和恢复虎豹种群及其生存的生态系统。面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他硬着头皮一点点学,并持续在野外进行系统测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森林深处安装了2万多台的实时监测设备,建成了全球首个大面积覆盖的生物多样性实时监测系统,基本全面覆盖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国家公园现代化管理添加了“千里眼”“顺风耳”。
热心科普转化——多元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冯利民还会专门挤出时间开展科普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精神。他负责筹建了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百余次,受众超过百万人。他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传播野生动物保护理念,与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联合制作了大量野生动物保护短视频、新闻报道,阅读量经常达到几千万甚至过亿次。参与制作多部纪录片,如《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我们的国家公园》《众神之地》等,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冯利民总说,生态保护事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像他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可以一直从事这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服务于国家需求,确为人生幸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