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3 19:51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4-10-08 | 查看:3720次
亓伟伟
一、人物介绍
亓伟伟,女,汉族,198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顺义区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作为首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在江山赋社区创新性地开展生态堆肥,形成了垃圾分类推动社区治理的模式,该社区也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单位”。截止目前,江山赋社区共实现38吨多厨余及近35吨园林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社区环境显著改善。
亓伟伟(右)在桶站进行垃圾分类指导
二、事迹介绍
作为首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在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创新性地开展生态堆肥,形成了垃圾分类推动社区治理的“江山赋模式”。不仅就地消纳了厨余垃圾,还大大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垃圾分类要持续推进,要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江山赋社区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单位”并荣获“2022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项目大赛金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2024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首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社区书记亓伟伟获誉“2023年中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2024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
亓伟伟(右一)向居民讲解家庭厨余堆肥方法
推广“江山赋”模式经验,织就可持续顺义图景
为促进居民自主分类并解决社区大量园林垃圾的问题,江山赋社区党支部把问题当作资源,挖掘整合社区不同主体的资源优势、发挥不同角色的协同价值,以“厨余垃圾结合园林废弃物处置”开展生态堆肥活动,形成了垃圾分类推动社区治理的“江山赋模式”。
江山赋社区通过“厨余垃圾结合园林废弃物处置”,倒逼前端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同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党群关系、促进邻里友善、优化生态环境,持续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生态堆肥实践不仅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基层智慧”,也开辟了一个窗口,让爱护环境、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在江山赋社区,亓伟伟通过“赋江山”可持续行动志愿者小组赋能工作坊+实践的方式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志愿者赋能工作,包括“废弃物与生命”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培训+行动体验;“神奇妙妙水”酵素制作活动;“黑金土养成记”厨余堆肥实操工作坊;“我爱我家”生态种植课堂及评比活动;“无痕山林”顺义本区近郊团建活动。
在后沙峪第二中心小学,亓伟伟和堆肥志愿者们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公益课,孩子们对堆肥土兴趣浓厚,当他们听志愿者奶奶们说使用厨余垃圾和落叶堆出来的黑金土的时候,纷纷表示家里的厨余垃圾要贡献出来做堆肥,该小学的堆肥工作也在计划中。亓伟伟被聘为该校校委会成员,在学校低碳建设、师生们环保理念打造上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在香悦四季第二社区,亓伟伟带领社区志愿者一起同该社区的居民志愿者、物业公司负责人、小区保洁员交流垃圾分类工作经验、普及厨余堆肥技术和方法。交流会后还同志愿者一起进行帮助该社区建新堆,并组建堆肥操作微信交流群,实时指导堆肥工作。香悦四季第二社区自2023年7月24日开始不间断堆肥,目前进展顺利。
在大孙各庄镇,亓伟伟多次带着社区堆肥志愿者前往普及、支持生态堆肥的开展,目前该镇已经开始进行厨余堆肥,园林废弃物和农业大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也已经建堆。
亓伟伟(左)向居民普及厨余堆肥翻堆过程
链接试点项目成果,助力环境友好型顺义建设
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旨在探索厨余堆肥作为有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利用的中国路径,项目实施效果显示,通过厨余就地堆肥,堆肥产物就地或就近用于土壤改良,可以实现厨余变废为宝和就地循环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厨余运输和终端处理带来的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能够产生一定的固碳效应;社区堆肥过程管理得当,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产生,实现堆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还可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在项目的推动下,社区堆肥已经在我国遍地开花,出现各种因地制宜的模式。到2023年2月,项目已在全国14省22市积累50余个不同场景的堆肥示范社区。截止2024年9月,江山赋社区共实现38吨多厨余及近35吨园林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社区环境显著改善,并产出堆肥“黑金土”36吨,惠及社区公共绿化、160多个种植爱好者家庭及多个生态有机农场。
作为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单位负责人和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的工作重点还将在于各堆肥示范社区的支持、赋能,助力示范社区模式在所在的区域、领域的宣传、推广、复制。在顺义区大孙各镇,中国社区厨余堆肥项目方专家老师张诗文在亓伟伟陪同下,同相关人员实地沟通大量农林废弃物的就地处理方式,镇域层面践行循环经济和低碳理念,助力于环境友好型顺义的建设。
整合链接资源优势,共创顺义新生态
江山赋社区通过生态堆肥项目资源链接科研院所如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等;社会组织包括阿牛公益、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等;公益基金会包括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一绿学院;外部志愿者包括喜鹊婆婆、黑土老师等。在社区党支部搭建的平台上,科研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数据支持、科学的流程管理保证了厨余堆肥的有效性;社会组织通过技术指导、赋能和培育提供深入人心的专业价值支持和情绪价值支持;公益基金会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外部志愿者从技术支持到情感陪伴助力社区生态堆肥持续开展。
2022年6月起,江山赋社区获公益1+1之绿缘计划项目资助,充分整合支持性组织的平台优势、基金会和企业等资助方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行动优势,解决社会问题,展现资源共享、伙伴共生、价值共创的公益新生态。项目总结江山赋社区以堆肥为核心的可持续社区建设经验,并初步完成顺义区内若干试点单位的推广,进一步发挥江山赋社区创新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顺义区乃至全国垃圾分类、“低碳社区”和“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的新契机。
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及其他单位人员参与到亓伟伟开展的堆肥志愿活动中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多所院校,北京、广西、海南多地村社区、社会组织先后来到社区同她及志愿者交流堆肥技术、志愿团队建设等内容,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在亓伟伟带领下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大,一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江山赋可持续行动志愿者小组正在培育中,形成“迈向可持续社区的江山赋路径”。
亓伟伟将着重在把垃圾分类变成更多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小事变成乐事趣事方面下功夫,依托“江山赋模式”也在外部协作伙伴的支持下不断实践和总结如何把这样的“关键小事”共创出持续的价值,为顺义区可持续社区建设路径的探索提供助力,激发基层活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