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5 16:02 | 来源:新华网 2024 08/03 09:05:33 | 查看:2201次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魏梦佳)“从前你是晨星在人世间发光,如今死后如晚星在逝者中显耀。”8月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胡可欣在微信朋友圈引用古诗写道。
“心里好像突然有什么东西断裂的声音……”她不敢相信,那么爱教书、爱学生的老师就这样永远离开了。眼前又浮现出老师在课堂上用略带沙哑的声音笑着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讲台上,请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感到骄傲……”
8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朱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图为今年4月朱锐教授在授课中。新华社记者 马晓冬 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讣告中写道:“朱锐教授为人谦逊温和、知行统一、淡泊名利,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敬。朱锐教授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重大损失,也是哲学界的重大损失。”
朱锐1968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多年来,他在心灵哲学、神经哲学、神经美学、分析哲学等领域研究贡献突出,成果丰硕,并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广交叉科学。他曾在国内外多所高校担任教职,202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至今。
从教30多年,朱锐最爱的就是“教书”。
图为今年4月朱锐教授在为学生上课。新华社发
2022年8月底,朱锐确诊癌症。治疗一段时间后,放不下学生的他选择重新走上讲台,让生命燃至“最后一课”。即便已癌症晚期,他仍拄着一根登山杖,走进教室,拿起话筒,为学生授课。
朱锐的《艺术与人脑》课在人大广受欢迎,课堂总是坐得满满当当,不少学生席地而坐。畅谈喜欢的艺术画作与诗词,分析人脑与艺术间的联结奥秘,与在场师生交流、问答,笑意盈盈,眼神中充满光亮神采……听众们经常忘记,这位爽朗幽默的师者,还是一位癌症病患。每次课前,还需服下大量止痛片才能支撑。
“敬业、钻研、尊重与勇气是朱老师的宝贵品质。”朱锐的博士生、助教赵海若说,老师一直强忍着化疗痛苦,坚持上课,没有一节课上中途休息。
“上课本就是我该做的事。”朱锐生前曾表示,“和学生们交流让我很快乐,对我来说,这是拓展生命的宽度。”
图为今年4月朱锐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而经年累月的学习和教授哲学,也让朱锐对生活有了一份超越常人的智慧通透,对疾病和死亡能淡然处之。
胡可欣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朱锐上课迟到,来时手腕上还留着病房的手环,跟大家说自己是从医院跑出来的,“被医生按着签了‘后果自负’的生死状”。后来,他还开心地跟大家宣布“好消息”:“以后终于可以好好上课了,因为不需要再去化疗了。”
“言行一致、有智慧的哲学家”是同事对朱锐的评价。“我热爱哲学,我从来不把哲学当作工具,而是让其成为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这是朱锐的学术追求,也是他的人生哲学。
今年6月,人大的毕业典礼上,朱锐专门录制视频,为毕业生送上祝福。视频中的他更消瘦了,说话依旧温和:“希望大家无论以后发现自己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并且凭借你的善良、智慧和‘人大人’该有的坚韧不拔,使那片天空因为你而灿烂,因为你而闪烁。”
7月17日,胡可欣和同学们到病房探望老师。“老师强撑着身体跟我们聊了40多分钟,声音都哑了,嘱咐了每一个人,没想到那竟然是最后一面……”想起这,胡可欣心痛不已。
7月17日,朱锐与学生们在病房合影。新华社发
“他嘱咐大家,不要怕挫折,人生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要善良,要相信自己,好好做学问,勇敢追求梦想和事业目标,也要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不要总为自己的小我去消耗生命……”胡可欣说。与学生们合影,朱锐还开心地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朱锐对生命的挚爱、对求知的纯粹以及重病缠身时仍怀有的师德风范和澎湃生命力,都让师生们感到深深震撼和敬佩,也让他受到社会关注。朱锐逝世后,许多师生都纷纷表达对这位质朴师者的敬意和哀思。
人大信息学院本科生石依凡说,“朱老师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教会我们热爱生命,以及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人随时随地都应发光发热,这是我一直保持的人生态度。”朱锐生前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能把自己所学传给学生,引导更多学生去追求知识和真理,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使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