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8 18:26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0-10-12 | 查看:459次
周翔
一、人物介绍
周翔,男,1975年5月出生,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首批援鄂抗疫,周翔奋战48小时统筹各医院完成联合ICU的筹建改造、当夜就收治了18名危重症患者。极度疲劳的他重摔倒地眉骨缝了3针仍积极推动三级查房和医疗组制管理模式。始终身先士卒的他坚持每日进污染区查房处理重点难点,指导各医疗组制定治疗策略、不放过任何细节。
二、主要事迹
援鄂抗疫身先士卒的白衣掌门
周翔,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5月出生,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疫情发生以来,周翔主动请战,带领全科同事递交请战书,并如愿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周翔作为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奋战48小时完成联合ICU的筹建与改造工作,当夜就收治了18名危重症患者。高强度、超负荷的通宵工作使他在下班后因意识恍惚而重摔倒地,磕破眉骨缝了3针。但他不肯离岗,主动承担起人员分组、病房排班、班车接送等协调任务。他坚持要到“能听到炮声的地方”工作,通过积极申请3日即重返岗位。周翔推动ICU病房管理从分时段负责制改为医疗小组制,将病房32个病人分为4组,每组由固定医生和护理团队负责,使重症患者救治更规范有序。作为医疗队核心组成员及三级查房教授,他身先士卒,坚持每日进污染区查房,从不间断,用行动树立了榜样。
2020年1月以来,周翔一直关注疫情进展。看着数据一天天飙升,他心急如焚,毅然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坚决要求参与抗疫一线工作。正月初一晚,协和重症医学科(ICU)主任隆云来电告知医院将派出医疗队援助湖北,两人在电话中激烈“争执”,均要求对方留守后方,自己去前线。周翔情真意切地向主任请缨:“医院大本营更需要科室主任留守掌控全局,统筹前后两方,我稍年轻,也有抗击SARS经验,我义不容辞!”就这样,他当晚召集ICU11名队员到院集结,进行出发前动员和物资准备。
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由北京协和医院和其余五家医院的121名队员组成。北京协和医院韩丁副院长任领队,周翔教授任联络员兼协和医疗队副队长。1月26日,国家医疗队进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医院后方的有力支持和韩丁副院长的领导下,周翔凭借多年积累的重症经验和影响力,很快便在六家医院的合作沟通中发挥纽带作用。
在他的建议下,医疗队全员迅速集结,开展实地、全员、全流程演练。他根据抗击SARS经验,对病房隔离防护流程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并委托抗击SARS的战友,北京协和医院ICU奇护士长等对全体队员进行实地培训。队员们来自不同医院,周翔在充分尊重其原有工作习惯的基础上,主动沟通、求同存异、消弭分歧、达成共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疗队工作制度迅速建立,为后续建病房、收病人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抵汉不到48小时,全员全面投入战斗,这支顶尖医疗队的合力参战极大提振了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信心。
为患者创造一切条件,为生命拼出协和速度
随着疫情形势日渐严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调整为新冠重症病人收治定点医院,原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的六家医院分别承担一个病区的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则主动请缨承担武汉最危重的新冠患者救治工作。
周翔凌晨仍在紧急设计改造新冠ICU病房现场(右二)
新病房的改造建设迫在眉睫,周翔随即和相关队员逐一实地查看院区所有病房,并根据现有条件,借鉴抗击SARS时ICU的建设经验,提出新冠重症病房建设方案。大家夜以继日,在48小时内,以“协和速度”建成了符合新冠传染病三区两通道标准,配置32张床位的重症病房。
病房建成后迅速投入使用并开始接收重症患者,此时,来自北京医院、江苏省医疗队的队员们加盟,组成联合ICU大团队。2月4日下午,在高效、有序的磨合与培训后,联合ICU的队员们正式投入战斗。在这个过程中,周翔以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在联合ICU大集体中发挥了桥梁作用。
轻伤不下火线,显战士真风采
联合ICU开始运行的第一天,一个接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接踵而至,氧饱和度达70%的人几乎没有。队员们就像打了鸡血,气管插管、建立通路、循环复苏……异常忙碌。在与死神赛跑的这一夜,周翔在污染区超负荷持续工作长达8小时。下班后,因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导致呼吸受阻,加之过于疲惫造成一时恍惚,壮实的周翔一头栽到地上,磕破眉骨,缝了3针。
周翔眉骨受伤仍在病房查房
即便意外负伤,周翔仍然一刻不停,坚持工作。一线排班是“技术活”,需要综合考虑,平衡搭班团队们的科室、专长、年资经验等要素,周翔就一遍遍修改、调整排班表,直到实现队伍的优化组合;为了保证不同班次的队员上下班都有班车坐,尽可能压缩通勤时间来多休息,周翔和多方协商,确定了班车的具体车次和接送时间。
2月8日,伤口还未痊愈的周翔向张抒扬书记申请返回一线工作,再三坚持要到“能听见炮声”的地方战斗,张书记心疼地答应了周翔的恳切请求。正是凭借高度的责任心、悉心和耐心,周翔全面掌握着各个病房的实时动态,统筹协调着设备供给,确保临床工作万无一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制度保证队伍战斗力
2月7日,随着协和第二批队员的强力加盟,联合ICU由北京协和医院独立接管。队员们来自协和多个科室,为了使大家尽快拧成一股绳,周翔在领队张抒扬书记和韩丁副院长的支持下,决定将协和重症医学科管理模式移植到前线。
他积极推动协和ICU病房的三级查房和医疗组制管理模式在武汉落地,将病房32个病人分为4组,每组由固定医生和护理团队负责。教授每日查房,指导各医疗组制定治疗策略;医疗组长相当于病房主治医师,负责病人日常医疗管理工作,迅速系统地掌握患者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主管医生即住院医生24小时× 7天负责固定病人医疗决策的执行。医护各司其职,对主责的病人负责,全面落实治疗方案。
这样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各班次只管一段、缺乏连续的弊端,使职责更加明确,保证病人治疗的延续性。协和团队不负重托,用实际行动向那些危重的患者及家属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逆境显高格,向炮声和床旁前进
周翔始终坚信,不到床旁看病人,就对治疗没有发言权。基于对科学的坚持和对病人的责任,他坚持每天到红区带领大家床旁查房,从未间断。他会仔细倾听主管医生的详细汇报、医疗组长的诊疗规划,帮助大家分析困难、厘清思路;亲手查体,仔细查看监护和呼吸参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患者吸痰,了解痰液的形状和量,评估气道是否通畅,气道引流是否满意;和责任护士、护理组长、督导们一起讨论分析护理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和意识清楚的患者交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遇到紧急抢救,他还会亲自操刀,中心静脉置管、ECMO、二氧化碳清除等,和队友们并肩战斗。
周翔在查房过程中观察患者症状(右一)
周翔查房,一边调整呼吸机,一边观察病人反应(左一)
周翔仔细调整呼吸机
周翔为患者吸取痰液
回顾职业生涯,周翔仿佛是救援路上的重症行者。17年前,新婚燕尔的他剃发明誓,毅然奔赴抗击SARS最前线,投身任务最繁重ICU救治工作。成都“8·25”公交杀人案,“6·15”徐州幼儿园爆炸事件,陕西安康京昆高速“8·10”特大交通事故,“4·22”朝鲜黄海北道交通事故,锡林郭勒盟“2·23”重大事故,宜宾地震、“7·19”义马气化厂爆炸、银川特大交通事故等等……数不清多少次临危受命,千里驰援,这些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中,总有他忙碌的身影。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日一日地重复着治病救人的点点滴滴。何为医者,何为初心?日复一日的行动,便是这个人信念最好的诠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