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刘建军:残疾农民30年笔耕不辍歌颂家乡(组图)

发布时间:2023-06-07 21:26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0-06-22 | 查看:3601次

刘建军

一、人物介绍

刘建军,男,1966年6月出生,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村民。

4岁时因意外双手残疾的刘建军自强不息,自学写作,他的新闻、散文及小说在平谷广播站播出在报刊发表,还自制了近五万字的《时代文摘》。2008年奥运他在自家农家院独自创办了《快乐老家报》,如今利用新媒体制作图文、视频,30多年来宣传家乡笔耕不辍。

二、主要事迹

残疾农民30年笔耕不辍歌颂家乡

刘建军,今年55岁,是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一位双手残疾农民。

刘建军酷爱写作,30多年宣传家乡,笔耕不止,著书立作,小有成就,被誉为草根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位爱心使者,被誉为“老百姓眼中的榜样”。他的感人事迹,村里的老百姓人人皆知,都为他竖起大拇指。

1982年,刘建军即将中学毕业,面对前途一片迷茫,也曾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过。当他听到张海迪大姐身残志不残的事迹后,被她顽强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震撼了,于是便鼓足勇气,开始向命运挑战。

1984年,刘建军在他的老家梨树沟村当上了广播员,从那时起,他就凭借仅有的文化知识开始自学文学创作。一天下午三点多钟,送报员送来了报纸和信件,他在分拣信件时,突然看见了自己的名字,信封右下侧写着“平谷县文化馆”字样。他快速拆开信封掏出一看是《平谷文艺》报,在浏览中又突然发现报上刊载了他写的民间故事《梨树沟的来历》。尽管篇幅不长,但闻着那墨香的铅字,他还是高兴地跳了起来。通过努力,他的新闻、小说及散文,曾在平谷广播站播出,在《平谷文艺》、原《北京日报郊区版》等报刊发表。与此同时,他还爱好上了文摘。在当广播员那两年的日子里,他从各大报刊将文学、政治、生活、摄影四大类相关的文章和图片整理在简装的笔记本上,文字用钢笔一笔一划地去抄写,四册近五万字,粘贴摄影作品几十幅,用彩笔进行花边设计,取名为《时代文摘》。三十多年过去了,那四册手抄文摘刊物保存到现在,字迹依然清晰,也正是那四册手抄刊物让他咀嚼了众多文字的内涵,为他的文学梦想奠定了基础。

书写编辑《快乐老家报》

展示《快乐老家报》

2008年北京奥运会隆重举办,圆了中国的百年奥运梦,刘建军的快乐老家农家院在奥运前夕也即将开业。为了让农家院有个鲜明的特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奥运、支持奥运,他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又喜欢写作,何不办份报纸哪?就这样他在自家的农家院里创办了《快乐老家报》,一个人的“奥运”编辑部也就这样诞生了。他的报纸最初是手写版,每周一期。每期都是他在自家超市里,站在三尺柜台前,利用卖东西的间隙编写的。报纸的前七期都是单张,每期都贴在家里的房间里,给游客看,给来家里的村民阅读。后来,他花了2000元买了一台复印机,报纸的份数也增加到200多份。在编辑奥运特刊时,刘建军手里没有奥运宣传图片,就自己骑车三十多里到平谷城文化馆宣传窗上拍照,洗成照片粘贴在《快乐老家报》上再复印。

印报有成本,对复印机也严重磨损,起早贪黑的,挣点儿钱不容易,他媳妇对他印报纸意见很大。妻子同意买复印机的初衷是用来挣钱的,可没想到被他用来印报纸,妻子一肚子的火没处发泄,每次复印机出现故障,妻子都会发牢骚,对他说:“印啊,印啊,整天印报纸,印坏了吧!”有一次,刘建军在印第23期报纸时,突然停了电,他跑到邻居家看看,邻居告诉他:“没停电啊!”他又返回家里,查看漏电开关,一推开门,见妻子没好气的在凳子上坐着,一猜准是她给停了电。那次他没有和媳妇吵,也没有和她嚷,只是对她说了一句:“早晚你会支持我工作的。”由于刘建军坚持发行报纸,成了他的农家院一大亮点,客人越来越多,在饭菜飘香的情况下,好多的客人都是冲着看报纸来的,尤其是一些文学爱好者更是把他的农家院当成了闲暇游览之余文学创作的基地。因此,他的农家院不仅收入很好,最重要的是还认识了好多文朋艺友,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这年的暑期,北京西城区一位叫阚玉环的先生同爱人走进刘建军的农家院,他们说是来踩点,看看他家环境如何。他们转了一圈,不知是出于对刘建军的同情,还是看到了墙上的《快乐老家报》,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临走时,一说话就笑的阚先生对刘建军说:“兄弟,你太有才华了,周六我们十几个朋友过来就住你家了!”就是这份儿《快乐老家报》连接起他们之间十年的情谊,

经过不懈努力,刘建军先后在《平谷报》《平谷文学》《黄松峪报》《夏各庄新城报》《桃乡视窗》《女子文学》等报刊及网络空间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连续四年被《黄松峪报》评为优秀通讯员,2013年还获得了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和书香家庭两个荣誉称号。媳妇见他取得了成绩也理解了他的情怀,再也没发过牢骚还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让他一门心思搞创作。最让刘建军感动的是,一次他去采访,那天天很冷,从家里出来就看见三轮车的钥匙上挂着一个小葫芦,上边歪歪扭扭的写着两个字“平安”。他深知媳妇只有小学文化,是在他的影响下,学会了电脑,学会了看报,尽管字写得不好,可那是媳妇一颗滚烫的心啊!刘建军的眼泪立刻噙满了眼眶。

走村入户采访

办报需要大量的素材,同时刘建军还为《黄松峪报》供稿,便经常去各村采访。记得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比较寒冷,还下着大雪。为采访一个民间故事,刘建军已经和塔洼村卢凤宝订好了时间,不能更改,就自己骑着三轮车行程二十里到了那个村。此时他的双手已被冻僵,没有了知觉。“刘师傅,这么冷的天儿你还真来了咋的,赶紧进屋暖和暖和!”原来那人早已站在门口外等候着他。进了屋,刘建军暖了暖手,赶紧捏着笔颤抖地记录采访。等采访完已经快中午了,他还约了下一个村民,便拒绝了那人的邀请,没有吃午饭就赶紧离开了。骑着三轮车行至黄松峪水库时,那儿有一小段下坡路,车颠簸了一下,由于路面有雪比较光滑,他的双手没按住车把,车子一下子扎在了山根下面,人被狠狠摔了出去。那天路滑雪大,连人都没有,刘建军没有了知觉,等他醒过来时,真的后怕急了,但他没有回家,还是去了下一家采访。没办法,这就是他的文学梦啊!

为了规范《快乐老家报》的文字,保证版面美观,刘建军又借钱买了一台电脑,用电子版办报。为了学会电脑,他又开始学习掌握大写字母的叫法,在每个字母的上面贴上小写字母,键盘的功能键用汉字标上。打字对于他这个手有残疾的人来说可难了,他的双手只有大拇指是健全的,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要打半天,文章写完后,双手除了疼就是麻,但他看到自己的成果心里别提多满足了。

录制新闻

刘建军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近三年来又学会了摄像、写歌词,无论是村里还是乡里有新闻,他总是第一时间扛着摄像机拍摄下来,不睡觉也要制成宣传片,不睡觉也要把歌词写出来,及时地在优酷网、微信朋友圈发布,把家乡如今的巨变展示给更多的人。当地百姓称他“平谷文化名人”,敬佩他的“一一三三工程”——出版了一本18万字的书《我的家乡——黄松峪》、一本画册《我的“摄影”世界》、三集抗日宣传片、三首歌颂家乡的歌曲。

写作还让刘建军萌动了爱的力量。他曾经成立过由8人组成的爱心协会。协会有章程,有分工,面对的都是那些家庭有困难的群体。他们开展的第一次捐赠活动就是为大东沟村尉洪山献爱心,第一次收到捐款共600元,并与北京爱心协会的部分成员一道,专程把这笔捐款送到尉洪山家里。随后不久,又开展了二次捐款活动,收到捐款近千元。刘建军还专门为尉洪山买了一个音乐播放器,下载了很多他平时喜欢听的《小白杨》《母亲》等歌曲,目的是让他慢慢回复记忆。

为山区孩子捐赠书本

后来他们再次与北京市爱心协会合作,为遵化一所贫困小学捐款。该小学地处贫困地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当他们了解小学的实际情况后,又在自己的爱心协会里发出倡议,几人又捐款1000元,还给买了文具,专程赶往那里。那天他们顶着大雾走了两个多小时,在那里他们又接受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刘建军曾经为自己策划了“建军爱心行动”,资助大华山镇后北宫村贫困女孩郭梦源每月100元,直至她大学毕业。

参与百姓宣讲活动

目前,刘建军用手机网络“美篇”软件编辑《快乐老家报》宣传家乡人文事迹、家乡新貌、风土人情,正式成立有主编、编辑、校对的编辑部,现已编辑《快乐老家报》255期,刊发自己、他人文稿一千多篇。

刘建军是个不幸的人,是文学梦想教会了他怎样走好人生路。他又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常常和大家说:“我的生命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大家的,是大家精心的培植,才有我的今天。”身体虽有缺憾,人生照样精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支撑着刘建军圆了文学的梦想,而且让他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甜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