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邵雪松:贴心闺女身先士卒做真公仆(组图)

发布时间:2023-05-29 20:43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3-05-04 | 查看:356次



邵雪松

一、人物介绍

邵雪松,女,1977年4月出生,房山区西潞街道苏庄三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2020年个别小院因为垃圾分类不标准垃圾被停运,邵雪松带社工倾倒垃圾桶将垃圾袋一个个拆开重新分类;半年后6个老旧小院被评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为实现居民琐事“快接快办”,她按楼、院建微信群,干部包楼包院,解决不了的她亲自入户见面,改善了停车难养老难等民生难点,被居民称作贴心闺女。

二、主要事迹

贴心闺女身先士卒做真公仆

邵雪松,担任房山区西潞街道苏庄三里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已有10年了。10年来,她与这里的居民亲如一家,7000多名常住人口,她基本都能叫得上姓名,也了解这里每一个家庭状况。居民有个急难愁盼的总能第一个想到她,她的手机也是全天候开机,她因此也被大爷大妈们称为“贴心大闺女”。

邵雪松看望社区高龄老人

率先垂范开新局

苏庄三里社区是典型的村转居社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缺少必要的物业管理,再加上居民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养成城市社区生活习惯,一时间问题堆积如山。

2020年5月,苏庄三里社区作为房山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居民反映有个小院因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不标准,导致环卫集团通知整改,暂时停运三天。“这怎么行?要是停运三天,厨余垃圾极易产生恶臭及蚊蝇,这还是我们的美好家园吗?”邵雪松急忙赶到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垃圾涨出桶外,散落一地,不堪入目;一团团嗡嗡作响的苍蝇在上面爬上爬下,飞来飞去;隐约还看到周围有些一爬动的虫子。“不怪人家不给清理啊!这的确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甚至是有害垃圾混在一起。怎么办?”她在问着自己。没啥好说的,居民都看着咱呢!于是她召集3名社区工作者,戴上口罩、戴上手套,将3桶满满的垃圾全部倒在地上,把垃圾袋、快餐盒一个个拆开,拿起夹子甚至直接用手重新分类。

5月的正午时分天气已然很热了,尽管戴着口罩,一股股酸臭还是呛得人恶心头晕直想吐。这时候,有几个居民站在一旁看着她们。这时,恰好有一位老人前来投放垃圾。邵雪松赶紧上前接过老人手中的垃圾袋问道:“您在家分类了吗?”老人不好意思地回答:“没有,太麻烦了!” 邵雪松笑着打开垃圾袋,对老人说:“不麻烦,我来教您”。于是,她将老人的垃圾袋解开,一样样分类摆开,讲了个明明白白。老人看着她我手中垃圾袋里的东西一会儿地工夫都去了相应的桶里,挠了挠头说:“看来垃圾分类也不麻烦,以后在家分好了,免得还让你们再动一次手。”这时候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虽然邵雪松戴着口罩,但还是有居民认出她来了,惊讶地说:“邵书记,您亲自分拣垃圾来了?”她笑着说:“是啊,小区的环境需要咱们自己来维护,垃圾分类合格了,环卫的清运车才会来呀”。

邵雪松在垃圾桶前检查垃圾分类投放情况

在场的旁观者加入分拣队伍中,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劳动,所有的垃圾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地儿”。接着,邵雪松带领大家对地面进行了全面清洁消毒,垃圾桶和周边环境都变得干干净净了。其中一位参加垃圾分类的阿姨对她说:“原来也知道垃圾应该分类,但是就觉得麻烦。今儿这么一看,并不难啊,今后我们就照你们说的做!”阿姨这话得到了在场居民的认同。

她们埋头分拣的画面被现场的人拍成了视频社区微信群、朋友圈迅速传播开了,邵雪松清晰记得一位居民在群里留下了这样的话“大热的天,为了咱们小区的环境卫生,社区干部天天来院里分垃圾,咱们干吗不分好自己家的垃圾呢?今后咱们就自觉点儿,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当垃圾清运车再次开到投放点时,清运工人看到的是四色垃圾桶一字排开,毫无污渍和异味。他们也看到志愿者正在现场指导居民正确投放,有的拿着扫帚和簸箕不时清扫着垃圾桶周边的地面、有的拿着小喇叭在旁边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一位清运工感叹道“垃圾分类,三里这回动真格儿的了!”

渐渐地,垃圾分类在苏庄三里社区成了一种习惯,大家伙也被动员起来,社区成立了一个有150名居民参加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宣传监督指导垃圾分类。半年后,社区6个老旧小院全部被评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回想起这些年来这样的难点何其多!垃圾乱扔如此,杂物乱堆如此,车辆乱停如此......大门无道闸、小区无监控、楼下无路灯等问题也是同时存在。而要破解难点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邵雪松和同事们率先垂范、迎难而上。事实证明,她们重视并努力开创的新局面正是群众内心的生活诉求,只要社区干部真的俯下身子、撸起袖子,自然就是干到了群众的心窝里。对于这些,群众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自然也就加入她们当中来。邵雪松和同事们天天灰头土脸、汗流浃背,换来的是群众的理解、支持,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勠力同心。看看吧:放在楼道里的杂物被自觉清理掉了,再也见不到随手丢弃的果皮、瓜子壳、啤酒瓶、破椅子乱凳子等杂物了,居民们通行在整洁干净的楼道里,感觉到了久违的舒畅,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邵雪松想起教育学家卡尔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她想,只要做好“第一棵树”“第一朵云”,就能把共创美好家园的精神传递给一位位居民,大家的积极意识就会被激发起来,“建好管好自己的家园”就会变成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

耐心解怨破难题

“接诉即办”对社区来说多是生活琐事,为了实现“快接快办”,她为每栋楼建立了微信群,分配了包楼干部,每个小区确定一名包院组长。居民的任何问题都可在群内直接反映,包楼干部第一时间回应,解决不了的马上由包院组长协调,还解决不了的由邵雪松亲自办理。

社区有一个小院,几家老户村民在绿化带里栽种了十几棵香椿树,遮挡了一些楼层的阳光,最主要的是这些香椿树的根须长进了化粪池,导致化粪池经常被堵塞,臭味四溢,隐患丛生。这些香椿树必须要砍伐!伐树那天,一位大妈挡在树前,双手叉着腰,大有“树在人在”的架势。她说“公共绿地也有我们家一份儿,凭什么我不能种?每年吃香椿,二三十块钱一斤,你给我买去?我看谁敢动我们家的树!”包楼干部和组长面面相觑,其他香椿树的主人都在观望着。邵雪松把大妈劝上楼,倾听她毫无道理的牢骚,任凭她发泄心中怨气。直到大妈说累了,邵雪松才笑着说:“大妈,现在不是过去的农村大院了,环境变好了,您待着也舒服不是?说句实在的,环境好了,咱家的房子跟着也升值啊,哪天您想卖房都能卖上个好价钱,那得吃多少香椿啊!”听到这话,大妈扑哧一下笑了,但她还是说:“我抠,房子多卖多少钱我也不花冤枉钱,这香椿啊,要买就得你给我去买”。邵雪松连忙说:“行!”以后啊您想吃香椿了,我给您买,保证您吃上最新鲜的。”两个多小时的言来话往,大妈终于松了口,对她说“闺女,听你的,你们清吧,但树我得送给农村的亲戚,你们要保活!”工作做通了,在楼下等邵雪松的干部们也松了一口气,围观的居民也不作声的陆续散了场。大家趁热打铁,加快速度清走了所有的香椿树!一位退休老干部说,“社区这些孩子们真不软,这么难的事都解决了,我这老干部佩服你们!”

邵雪松为居民讲解问题处理办法及进度

举一反三慰民心

“入户见面”是邵雪松多年的工作“法宝”。她经常对同事说“人在人情在,能见面的一定要见面解决,让居民感受诚意”。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入户走访,并送给居民印有她手机号的“便民联系服务卡”,只要居民有需求,一个电话,邵雪松和社区干部就会前往居民家中,比如到残疾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做饭;到空巢老人家中嘘寒问暖;为老人们磨剪子、磨刀;为老人们线上挂号并送医就诊。

通过入户,邵雪松总是能了解到居民生活起居的痛点问题并做到举一反三。有一次入户时她了解到:家住二楼的张阿姨需要经常背老人和病人上下楼,便立即联系相关单位在楼道安装了辅助扶手。见到扶手,豆阿姨专门到社区连声夸邵雪松想得周到,她也叮嘱阿姨再背老人上下楼一定打电话给她。阿姨感动地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我们的好书记,我们的贴心大闺女!”像豆阿姨这种情况到底有多少?为此,邵雪松汇总各楼居民出行困难情况,统一完善了安全扶手等便民设施,为居民添加了安全保障。

邵雪松帮助患病居民寻找筹集资金方法

邵雪松所从事的社区工作细小琐碎,但使命光荣,这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是否真正送到了群众的心里头。对于社区工作者的贡献社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她现在是中共北京市第十三届党代表和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这是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然在这14年当中,邵雪松也遇到过一些误解、埋怨和委屈,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一句亲切的话语吹散她心头的阴霾。这句话就是“你真是我们的贴心大闺女!”邵雪松始终认为这是群众给她的最高奖赏,这是金子般的口碑。能成为人民群众贴心的女儿,这是她的无限荣光,也是她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的力量源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