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23 10:49 | 来源:央视网 2007年12月05日 12:13 | 查看:1503次
在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颍上县小镇三十铺,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唯一的"爸爸"是已经67岁的农民王家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则是他13年来历尽艰辛收养的214名孤残儿童。此外,还有116位孩子在王家玉的帮助下,找到了亲人,18位孩子被王老抚养成人,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这位老农民因为"有着菩萨心肠"而感动四方。同时,他的慈善行为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可回避的烦恼。
王家玉和孩子们在一起
王家玉在给一名脑瘫患儿喂牛奶
13年救助孤残儿童情动四方
"我有5个孩子,一个是聋哑人,四个有智力障碍,看见孤儿、有病的孩子没人管,我心里就过意不去。"一头花白头发的王家玉缓缓地说。
已近古稀的王家玉早年办竹木家具厂、骨灰盒工艺品厂。生活富裕有了一定"能力"后,1994年他就开始收养孤残儿童,办起了孤儿院,到1999年已收养了78个孤残儿,给吃给穿给学上。孩子们越来越多,他就干脆将自己的厂房改建成孤残聋盲学校,专心专意地照顾孩子们。
2003年,一场洪水使王家玉的骨灰盒厂遭受了灭顶之灾:房屋倒塌、工厂停产,他只好靠借钱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等开支。2004年之后,学校开始收到社会各界的捐助,总数已达上百万。这笔钱全都被王家玉用在了孩子身上,即使是自己没钱看病"也不动一分钱"。
很多被遗弃到这里的孩子来时都是小婴儿,一些还有残疾。照顾不了这些小家伙的王家玉只好从附近村子请来好心的妇女给孩子们当"妈"。受他的感染,乐意提供帮助的妇女很多。
"王老收养了这么多可怜的小孩儿,需要人帮忙,我就过来了。"护理员刘明莲一边抱着一个罩着肚兜的脑瘫婴儿一边对记者说。她和其他护理员平均每人照顾三四个婴幼儿,常常放下了这个、又抱起了那个。孩子们都吃饱了、睡下了,她们才肯去歇歇。在这个庞大的"家"里,除了王家玉和214个孩子外,已经有9名这样的护理员、14位"家庭教师",此外还有专人负责后勤、安全、财务等工作,俨然一个井井有条的"家"。
14岁的饶恩娅从懂事起就生活在这里,现在已经上了小学三年级。喜欢学语文、写作文的她常常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后,到院子里的小图书室看书。"王爷爷告诉我,只要成绩好,他就一直供我上学,上大学都行!"小恩娅高兴地说。
在这个"家"里,有将近一半的孩子都有脑瘫、智力障碍、唇腭裂、聋哑盲、肢残等残疾,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特殊教育。为了不耽误这些孩子,王家玉脑筋一动,搞起了"一家两制",把孩子们分成特教班和普通班,由14名老师"术业专攻"、分别负责两边的教学。为了提高特教班的教学水平,去年他硬是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一笔钱,送一位老师去南京师范大学专门进修特殊教育,今年"六一"之后就能"学成归来"。
"封闭家族式"管理模式之困
王家玉收养孤残儿童的名声传开了,四邻乡里甚至周边省市的孤儿、残儿都被送到他这里。尽管214个"孩子"中有一半都是外省、市、县、区的,但"心里过意不去"的老王并没有因为地域之别而将任何一个孩子"拒之门外"。相反,他把这些孤残儿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起来,成了自己的"家庭成员"。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王家玉的孤残聋盲学校平日里大门紧锁,还有专人负责"门岗"。
令王家玉没有想到的是,"普渡"的爱心收养也给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大家庭"带了一些"隐患"。有的孤儿长期在社会上流浪,染上了一些恶习,来到这里后时常发生偷盗、打架、破坏等行为。
"有的孩子可能受过刺激,行为有点儿异常,比如说喜欢砸玻璃、破坏东西,我真担心哪一天他们会忽然伤害到别的孩子。"王家玉无奈地说。
一些"狠心的父母"甚至将王家玉的学校当成了抛弃子女的"好去处"。护理员刘明莲从三月到现在就从大门外抱回了4个被父母遗弃的婴儿,都是先天残疾的。而此前学校收养的200多个孩子中,也有许多是父母仍健在的孩子。对于这些"孤儿",王家玉只能尽量帮助他们回家去,送不回去的都继续收留在学校里生活。
在财务管理方面,对于如何用好社会各界的捐款,王家玉想了很多办法。这位淳朴的老农民并不懂得什么高深的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和流程,他管钱的办法非常简单实际:不管花什么钱都要大家共同商量,不管买什么东西都要很多人同时在场。
"我们这里不兴先花钱后报销,现在外面的发票乱得很,发票不保险。"王家玉说道。如果学校要买菜,那就去三四个人;如果要买花销更大的建材等,就派六七个人;买的东西越贵重,去的人越多,大家互相监督。
在颍上县民政局王寅局长看来,孤残聋盲学校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可以"带动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孤残儿童的慈善救助"。"但是现代化的慈善救助事业应该是开放式的,从安全、人员设置、收容制度、财务体制上都应有更得力的手段,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需要改进。"王寅说。
"朴素慈善主义"能走多远?
为了帮助学校解决越来越吃紧的经费问题,颍上县民政部门已为199个儿童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发给他们每人130元的生活费,从而保障住了孩子们的衣食。但是,这笔钱并不能保障学校的持续运转,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开支,学校的修缮、扩建等资金都正在"坐吃山空"。
王家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199个孩子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上能够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相当部分衣物、铺盖来自社会捐献,开支也不大;主要的开支集中在孩子们的教育、医疗和学校老师、工人的工资上面。在这里工作的们,王家玉每月支付每个老师、工人400元的工资,仅这一项每月就要支出1.5万元。尽管这笔开支给学校的压力很大,但王家玉仍说老师、工人们太辛苦,工资给低了。而整个学校里,只有他自己一分钱工资都没有。
"去年4个孩子得阑尾炎,一下子花掉了一笔钱,今年又有两个孩子得了阑尾炎。我们没有能力教初中,该上初中的孩子都送去外面上学,不愿上学要学技术的也要花钱送他们去学。这些开支以后都会越来越多。"王家玉无奈地说。
随着孩子们一天比一天长大,学校开支也渐涨。但经济来源除了孩子们的最低生活保障费和一些捐款外,却再无其它。有人动员王开玉去"活动活动",即到外地搞募捐,或在外地接受现金、物资捐赠等,都被他断然拒绝了。老人担心的是,自己出去"活动"可能会被坏人钻了空子,打着学校的旗号行骗。为此他坚决不允许学校的教职工或是孩子们出去活动
年纪越来越大的王家玉身体状况一天天差了,心脑血管疾病纠缠着他,捐款"坐吃山空"后学校靠什么支撑、孩子们将来出路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摆在他面前棘手的问题。有的孩子进来之前就有偷盗、打架的恶习,需要长期的教化;有的孩子精神不是很正常,威胁同伴们的安全;还有的孩子父母健在,需要继续帮他们寻找到自己的家。这些事都需要老人不停地操心。
"我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社会活动能力,只能尽力把这些孩子照顾好。"王家玉说。眼下,他打算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商量着尽早选出一个合适"接班人",将来有一天接替他,做这200多个孩子的新"家长"。他还准备好了相关的材料,将要报给县民政局、教育局,期望能给学校一个正式的身份,将它办成一所"民办公助"的特教学校,"把这些孤残孩子管到底"。(完)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