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连喜:万里之外赤子心(图)

发布时间:2010-12-21 00:16 | 来源:央视网 2007年12月15日 09:50 | 查看:2274次

甘连喜正在为当地一女患者诊疗。(资料图片 来源:水母网)

  万里之外赤子心——记援外医疗队模范队长甘连喜

  特约记者 孙宏 苏卫红

  本刊记者 王仲宇

  2005年10月31日,省卫生厅隆重表彰援外医疗先进集体和个人,一位最引人瞩目的领奖人缺席了——这是他第三次被评为“援外医疗队模范队长”、第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他叫甘连喜,枣庄市立二院党支部书记、中国第十二批援坦医疗队分队长、第十五至十九批援坦医疗队队长。8月下旬,甘连喜24位队友结束了两年的援外生活,告别了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皑皑白雪,告别了广袤而美丽的非洲草原,也告别了随时可能感染恶性传染病的危险。惟独他这个队长被坦方和中国大使馆留了下来,继续担任第十九批医疗队队长。

  中国援坦医疗队是从山东省各级医疗机构中选拔的医疗专家和卫生骨干组成的。在这个群星闪烁的队伍中,甘连喜格外耀眼。在长达近10年的援外工作中,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一腔爱国热情,化为对坦桑尼亚人民的深切关爱,为中坦两国的友谊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不完成使命,我决不回国”

  2001年春节刚过,甘连喜接到省卫生厅紧急通知——因第十六批援坦医疗队队长和部分队员提前离职回国,由甘连喜接任队长,尽快赴坦。

  坦桑尼亚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气候炎热,干旱少雨,经济落后,国家财政40%靠外援,生活、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特别是当地疾病肆虐,恶性疟疾、结核、伤寒、黄热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极高,而且医疗条件差,医生、药品、器材都十分缺乏。从1968年开始,我国政府以两年为一届,不间断地向坦桑尼亚派出医疗队。

  1991年和1997年,甘连喜曾两次援坦,历时4年。他知道,援外医生身在异国他乡,生命健康随时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染上恶性疟疾对队员来说是很寻常的事。尤其是当地病人中20%以上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手术中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很大。工作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需要有不怕吃苦、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这突如其来的任务,在甘连喜的内心和家中引起强烈的震动。正上高三、面临高考的儿子首先反对,年迈的父母说:“你一走就这么远,万一我们有个三长两短……”连一向通情达理的妻子也投了反对票:“1999年第二次援坦时,得的那场恶性疟疾差点要了你的命,现在身体都还没彻底恢复,你又要走……”甘连喜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多年的援外工作使他格外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在亲情与责任之间、在舒适生活与艰苦奉献之间,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后者。

  4月的中国还是乍暖还寒的春天,坦桑尼亚却是闷热的雨季。急促而短暂的一场雨过后,炽热的阳光照在山林中、田野上,热气蒸腾。甘连喜到达后顾不上休息,立即熟悉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队员分为4个医疗组,分散在坦桑尼亚的4个城市。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前总统尼雷尔的故乡木索马,从西北边陲塔宝拉到议会驻地多多马,甘连喜驱车几千公里,跨越大半个坦桑尼亚,凡是有队员的地方,他都要去,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白天,甘连喜走访当地政府的卫生官员,到医院看望工作中的队员;晚上,他与队员们一起做饭,一起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实际困难。甘连喜忘却连日奔波的疲惫,与他们促膝长谈,他们一起开心、兴奋、忧愁,有时一谈就到深夜。

  甘连喜1973年从济宁医专毕业后,一直在基层医院工作,并从一名内科医生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过山亭区人民医院院长、市立二院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甘连喜,面对只有24人的医疗队,不敢有一丝懈怠,他深知援外医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事关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作为队长,必须团结带领队员,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当民间大使,做友谊的使者,责任十分重大。他一方面加强与坦方的协调工作,建立了双方定期商讨的工作机制,为医疗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加强医疗队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医疗队工作健康开展。白天,他走访坦方卫生官员、医院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外事活动;晚上,他召集队员座谈,分析问题,研究情况,起草各种规章制度,常常忙到深夜才睡。针对医疗队党员接近半数的实际,甘连喜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支部建设,规范组织生活制度和每周政治学习制度,甘连喜经常驱车上百公里参加医疗队的民主生活会,和队员交流谈心,及时化解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队员虽身处异乡,但心与家人紧紧相连,一个越洋电话,一封信,常常会引起队员情绪波动。甘连喜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队员在坦桑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实施“暖心工程”,队员合理的建议和困难及时向国内汇报,与坦方协调,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有的队员妻子下岗,有的评职称申报材料有困难,只要他知道就会一一过问,及时向省卫生厅有关部室汇报,协调单位帮助解决。为丰富队员的业余生活,休息日,甘连喜带领队员们整治环境卫生,自己动手铺院子、砌水窖、养花种菜,改善生活,陶冶性情。

  持续不断地超负荷工作,使甘连喜本来就没有完全恢复的身体经常处于极度疲惫之中。2002年5月的一个傍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队部,正想躺下休息,只觉得两眼一黑,腹中一阵剧痛,一低头,一口鲜血从嘴中喷出。身为内科医生的甘连喜知道,这是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他感觉天旋地转,身体也轻飘飘地,好像要飞向远方。恍惚中,他又回到了农村老家,和父母兄弟一起聊天、割草、收麦,他多么想再回到家乡,再回到亲人的身旁呀。带着强烈的求生愿望,甘连喜紧紧抓住那一丝模糊的意识,坚持着……

  等到队部的同志发现他时,甘连喜已奄奄一息。队员们火速进行抢救,他们挽起衣袖,眼含热泪,为他们的队长献血。坦桑尼亚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看到身体十分虚弱的甘连喜,大使馆的领导万分焦急,报请国内批准后,决定送甘连喜回国治疗、休养,并买好了回国的机票。甘连喜多么想回到亲人身边啊,但考虑到工作刚刚走上正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决定留在坦桑尼亚一边治疗一边工作。他对赶来看望的大使说:“我的生命已经和队员们融在了一起,不完成使命,我决不回国。”

  由于工作出色,甘连喜被一再挽留,连续担任第十七、十八、十九批医疗队队长职务,从2001年4月赴坦,在长达4年的援坦工作中,他没回过一次国,没回过一次家,他把一腔热忱全部奉献给了援坦事业,献给了一起工作的医疗队员,献给了坦桑人民。

  “人命关天,抢救岂能放弃”

  50岁的乌干嘎患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送到医院时已生命垂危,坦方医生稍作检查即打算放弃抢救。当时已是深夜,窗外风雨交加。闻讯赶来的甘连喜厉声制止:“人命关天,抢救岂能放弃?!”

  于是,抢救室里刚刚熄灭的灯重新亮起,输液、注射药物……天亮了,乌干嘎终于睁开了浮肿的双眼,而忙了一夜的甘连喜却靠在椅子上进入了梦乡。

  作为当地人眼中能够“起死回生”的“神医”,甘连喜和他的同伴们一次次重复着与之相似的一幕。

  2003年的一天傍晚,医疗队的电话骤然响起,我驻坦大使焦急万分:“多多马市发生严重车祸,近30名伤员正送往医院,坦方要求中国医疗队火速投入抢救。”

  有着多年援坦经验的甘连喜知道,当地医院不值夜班,晚上找不到医生,紧急时刻,只有靠中国医生。甘连喜立即拿起电话与多多马市的医疗组联系,下达紧急行动命令,布置任务。

  正在吃晚饭的队员二话没说,放下饭碗迅速赶往医院……处理完最后一个病人时,已是凌晨四点。中国医疗队的快速反应机制、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尿瘘是当地妇女的常见病,坦桑尼亚妇女由于生育多,难产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发生尿瘘就再所难免。这种病虽不致命,但令人身心痛苦,许多妇女因此受到家人、丈夫的冷落、遗弃。一天,多多马医院收治了一位病人,她是一位只有18岁的黑人姑娘,疾病的折磨使她看上去像个老太太。原来,她一个月前因滞产在当地做了剖宫产手术,术后刀口全部裂开,尿液和粪便经腹部刀口和阴道流出,当地医院没有一家肯收留她,抱着一线希望,她来到多多马医院。坦方医生看后,放弃治疗,让她回家。她的家人不甘心,向中国医生求助。中国医疗队的医生在国内也从没治疗过这种复杂的病例,甘连喜听了队员的汇报后表示:“为坦桑姐妹解除病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即决定收治这个可怜的黑人姑娘。队员们查阅资料,认真会诊,制订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医疗队不仅免费提供治疗药品,每个队员还捐出5000先令为这个姑娘购买营养品。医疗队的行动感动了坦方医护人员,他们积极配合,为病人提供较好的护理服务。经过3个月的艰辛工作,病人完全康复,出院时体重从入院时的不到40公斤增加到60公斤,黑人姑娘的脸上露出了少女应有的笑容。当地医生佩服不已,称赞道:“这简直是奇迹,只有中国医生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中国医疗队团结协作、高度负责、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当地医护人员的交口称赞。

  这是周恩来总理赠送的茅台

  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甘连喜带着医疗队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为总统、总理、部长等上层人士及其家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他们查体。多多马组还利用议会开会期间,为议员查体,诊治疾病。年逾80的坦前总理卡瓦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虽然已退职多年,但中国医疗队依然关心他的健康。甘连喜经常登门看望,安排队员为他查体,卡瓦瓦感动地说:“中国医生的友善和关爱,是无法来衡量的。”

  2003年10月,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先生患病,在会见大使时,他提出请中国医疗队专家给予治疗。在我驻坦大使的安排下,甘连喜亲自带领医疗队骨外科、神经外科及中医针灸科医生前往总统府会诊,提出了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得到坦方专家和总统本人赞同。每天下午4点,甘连喜带着医生准时前往总统府,为总统推拿、按摩治疗。经过近10天的按摩治疗,总统先生的疼痛逐渐减轻,症状好转,总统风趣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我的保健医生可以不来,但中国医生不能不来。”

  一天,甘连喜接到一份特殊的邀请,主人是坦桑尼亚开国总统尼雷尔。年迈的尼雷尔以少有的热情招待了这位中国贵宾,他指着一瓶茅台酒说:“这是专门为你打开的。这瓶中国酒我珍藏了几十年,是当年周恩来总理赠送的茅台。”甘连喜和他的医疗队员出色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坦方高层的认可,也深深打动了普通民众。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遇见中国人,坦桑人老远就打招呼:“旗那,拉菲克(中国,朋友)”。中国驻坦大使于庆泰高度评价甘连喜和中国医疗队的工作,称他是“不是外交官的外交官”,是名副其实的民间“白衣大使”。

  “我就是你们的大哥”

  中国医疗队的队部位于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这是一座极普通的二层小楼,大门口,两棵圣诞树绽放着娇艳的花朵,楼前与围墙间的空地是一块整齐的菜地,种着茄子、辣椒、白菜。

  在队员们眼里,队部就是家,是一个让自己放松地享受亲情呵护的地方,一个能让他们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工作的家。根据队委会的规定,每个医疗组3个月一次轮流到队部报账,汇报生活费、药品等开支情况。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各医疗组组长参加的队委会。每次队员从下面医疗点上来,少则五六人,多则八九人。坦桑尼亚服务业不发达,旅馆、饭店很少,仅有的几家餐馆,价格十分高昂,为节省经费,大家就吃住在队部。这时的甘连喜就充当起家长的职责,每天亲自下厨为队员做饭,蒸馒头、炒菜、煮稀饭,样样拿手。看着他在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大家过意不去,要帮他做饭洗碗,他总是笑着但又坚决地把队员推出去,他说:“到了这,就是到了家,客气什么?我就是你们的大哥!”

  身处异国他乡,最怕的是孤独,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只要有人生病,不管多远,甘连喜总是千方百计赶到队员身边。一位队员在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手术时手被针扎伤,担心感染艾滋病,情绪十分消沉。甘连喜得知后,立即买了抗艾滋病药物送去,每天都打电话了解情况,鼓励安慰他。副队长李志海到队部开会时得了感冒,甘连喜每天为他煮一碗鸡蛋汤,亲自端到床前。这样的事,几乎每个队员都经历过。

  援坦期间,不论带哪批队员,甘连喜都像家长一样关心队员的工作生活,把发自内心的关爱传递给队员,队员又把这种爱带到工作中,严格自律,尽职尽责地为坦桑尼亚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这份爱超越了普通的同事之情,这是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2005年8月15日,完成两年援坦任务的第十八批医疗队员即将起程回国。回国前,队里为11名新党员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庄重的入党宣誓仪式,11名新党员和13名老党员眼含热泪,在异国他乡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他们献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答卷,也是献给“兄长”甘连喜的一份厚礼。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