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16 14:58 | 来源:央视网 2007年12月13日 14:01 | 查看:1688次
黄久生
36年前,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有个6岁痛失母亲的男孩,却用孱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拉扯着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儿,挑粪挣钱上学…对门大娘端来的一碗饭菜,隔壁大婶送来的半瓶煤油,好心老奶奶给兄妹俩纳的棉鞋……这一切,在这个苦难孩子的记忆中刻骨铭心——“每一件恩情也不敢忘记,这是做人的基线啊”……
终于长到17岁了,于是,这个孩子出外打拼,省吃简用,历尽艰辛,却用渐次积赞起的一些钱,不断地回报给他情牵梦系、依然贫苦的那些乡亲们。同时,为改变家乡面貌,“这个孩子”还把家乡的青年人都带出去打拼。
1997年,他带领400多老乡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术二期)主体工程施工,该工程荣获了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继而该队伍博得了“河南建筑业的铁鸟”雅称。他的拼搏精神和典范事迹也让他成为2007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只是他作为优秀农民工所获得的荣誉,然而和这项荣誉不相干的,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特大感动”:
每当逢年过节,有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每户都会收到米面、年节货物,有时还有几百元的现金。为此,他已经花费了上百万元。1996年至今,11个年头了。在这11个年头里,那些受照顾的老人们,每每提起这个“苦命娃”的名字时,都会感激落泪,不能自己。“俺不知哪辈子积了德,老了老了,半路捡来个儿子。唉——苦命的柱儿啊”……
老人们所说柱儿学名黄久生,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的一位42岁的农民工,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680户鳏寡孤独家庭共同的儿子。此事经东方今报、大河网等媒体报道后很快被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等一百多家网站转载,引起网友强烈反响。网友称其国人榜样,中国优秀农民工代言人。
同时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神州夜航”、中央电视台新闻晨报(头条)、晚间新闻、新闻社区和生活等四档栏目、湖南卫视、山东卫视、河南电视台、福建新闻广播、河南日报、北京晚报、南方日报、新京报、乌鲁木齐晚报、福州晚报等数百家媒体全都重磅出击,相继推出了黄久生感人事迹的报道。目前,不少媒体仍在继续关注和报道此事。其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荣获郑州市第二届“十佳”外来务工青年。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有突出贡献新闻人物”称号。2006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久生
艰苦创业为业界争辉
慈心济世为民众解苦
慈心济世为民众解苦
黄久生,男,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今年42岁的黄久生,在中国的建筑行业已拼搏了24个春秋。24年的风雨历程,24年的艰苦创业,黄久生洒下了一路的辛勤和汗水,收获了一路的欢歌与笑语,从一名提灰搬砖推车打杂的小工,逐渐成长为建筑界技术过硬、善打胜仗的行家里手。他带领农民工兄弟实施的工程,有两项夺得了国家最高建筑奖— —鲁班奖,还创出了30余项省市优良工程。他被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聘为工程师、项目部经理。2006年5月1日,光荣地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5月1日,获得了劳动者的最高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黄久生,在苦苦创业的同时,还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为社会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义务供养着家乡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以自己博大的爱救济着社会上生活困顿的人们,2006年,他光荣地获得“河南省敬老之星”、“全国敬老之星”称号。
童年的辛酸,他萌生了创业与感恩的心
黄久生有一个辛酸的童年。6岁时,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30多岁的母亲因病撒手西去,撇下他和年仅4岁的妹妹、刚刚两岁的弟弟。
这个家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顿,衣食住行,油盐酱醋,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弄得这个家措手不及。不得已,黄久生两岁的弟弟被送人;不得已,黄久生的父亲走乡串户,为人补锅补盆,维持生计。就这样,这个家只剩下黄久生和他年仅4岁的妹妹。
本该在母亲怀抱里撒娇、在母爱的滋润下无忧无虑成长的黄久生,要操持起这个家。这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是何等的艰难啊!
每天天不亮,黄久生就要早早起床,打扫院落,安顿妹妹,到村边的水井打水。由于力气小,他还提不动满满一桶水,便常常得到叔叔伯伯们的帮助。就是这一小小的帮助,黄久生萌生了一种感恩的心。
由于不会做大米干饭,一日三餐黄久生只能一顿生一顿糊地给妹妹做大米稀饭;由于不会种菜,黄久生只能和妹妹一起把盐化成水当菜吃。一位邻居大娘看到兄妹俩生活如此凄苦,心疼啊!常常把自己种的菜拔一些,送给他们;有时,甚至把菜炒熟了,给他们盛上一碗,送到家里。
天冷了,乡亲们有的送来了一件棉袄,有的送来了一条棉裤,有的送来了一双鞋子,有的送来了一顶帽子。在乡亲们的关怀下,黄久生兄妹俩有了抗御风寒的衣服,心也变得暖和了。这一些更加坚定了黄久生报答乡亲们的决心。
感激乡亲们!报答乡亲们!怎么感激?怎么报答?黄久生年幼的心里不断地思考着这些问题。但,他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于是,小小的黄久生便立下志愿:创出一条路子,干出一番事业,拼出一定的实力,实现自己感恩的心愿!
打工的艰辛,他渴求着知识与技术
伴着辛酸,伴着凄楚,伴着顽强,伴着抗争,伴着乡亲们的帮助,伴着左邻右舍的呵护,黄久生长到了18岁。
这一年,他只身来到信阳一个乡的砖厂打工。想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挣点儿钱,支撑起这个家,同时,也报答那些曾经帮助他的乡亲们。
在砖厂,他不惜力气,手勤,腿快。别人搬10块儿砖块,他搬15块儿,别人跑了3趟,他跑5趟。他这样做并不是逞强,而是总想挣更多的钱,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黄久生失望了,他那样卖力气干活,自己还吃不饱肚子,中午一顿饭只能吃4两米。黄久生说,当时望着白生生的大米饭,如果放开吃,他一个就能吃4份,可他还吃不起那么多,只能多喝点水充饥。
一年多过去了,黄久生艰苦的劳作,并没有换来几个钱,心中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
1983年的春节到了,别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黄久生在痛苦地思索着:我的出路在何方?我该怎么办?
正当他苦苦寻觅的时候,村子里在郑州打工的几个小伙子回乡了。黄久生细心的观察到,他们的穿着都不错,说明山外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能挣到钱。于是春节刚过,黄久生就和老乡一道来到了郑州。
初来乍到,黄久生很难找到活干。于是,他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卖起了大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推销,一个家属院一个家属陆军地转悠。磨破了脚,跑疼了腿,喊哑了嗓。可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从不气馁,从不退缩。他在通过这个方式,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发掘自己的创业的潜能。
1983年7月,在郑州大街小巷为生计而奔波的黄久生,来到了河南航天建筑公司打零工,提灰,搬砖,推车,打杂。一个月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离自己心中的梦想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1984年8月,黄久生投身到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想在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寻找一点儿自己的发展空间。
一个农家的孩子,要在这样一个建筑公司站住脚,谈何容易?于是,黄久生又从小工干起。
黄久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干小工干得眼明手快:搬砖,总是随着师父砌墙前进而前移;提灰,总是放在师父顺手的地方。
黄久生说:“我干得这么用心,还是为了心中的梦想:能博得师你的喜欢,讨教一些知识和经验,也迈向师你的行列。”
黄久生想到了,做到了。也收获到了。只要他问到的,师父的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从支模、砌砖到看图纸、摆线,他一一尝试着,熟记着。慢慢地,师父的实践经验,已不能满足黄久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于是,他省吃俭用,买来一本本建筑方面的书籍。
谈起打工期间的学习,黄久行说,有一件事特别使他难忘,那是一天深夜,在石棉瓦搭成的工棚里,劳累了一天的工友们已熟睡,他却借着微弱的灯光,啃读那厚厚的建筑书籍。由于过于疲劳,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蜡烛着完了,烧着了下面的胶合板,火苗轰地一声蹿起,他被惊醒了。这时,他的头发已经被烧焦了。
就这样,黄久生怀着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理想,抱着感恩的希望,在艰苦的打工岁月里,孜孜追求着知识,提高着自己。
随后,他又系统地学习了大学工民建专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了大专文凭。2001年9月~2004年7月,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建筑工程系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
创业的执着,他收获着喜悦与成功
黄久生,对建筑知识的学习,对技术的熟练掌握,使他在民工队伍中特别出类拔萃。他通过奋斗与拼搏,一路坚强走来,一步步被提拔为班长、工长、队长,被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聘为工程师、项目部经理。
胸怀远大理想的黄久生,凭着不懈的追求,在80年代末,组建了自己的民工队伍。建队之初,黄久生就提出了“创优质工程,夺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的宏伟目标。
经过风雨的洗礼,岁月的磨练,黄久生带领着这支队伍迅速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成为一支技术过硬,干精品工程的团队,被业界称为“河南建筑业的铁鸟”。在中建七局的带领下,黄久生细心经营着这支团队,铸造自己的品牌,使施工水平呈阶梯状步上升,他们的工程两项夺得鲁班奖。
1997年,黄久生带领400多人的劳务队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中厂房(技术二期)主体部分工程施工,他精心组织施工,提出的许多合理建议被采纳,为工程赢得了时间,节约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他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控制,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和施工规范执行,稍有不合格者,要求工人重做,他的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业主的尊重,更涤荡教育了全体员工,经过大家的昼夜奋战,不辞辛苦,他们终于快速完成了施工任务。该工程荣获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1999年,中建七局二公司承接了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为保证国家优质工程,二公司领导特意向局里求援,要抽调一支技术可靠的木工队伍参与施工,有了一次良好的经历,局里研究在20多支精英中选择了“要求严格”著称的黄久生。接到任务后,他立即从正在别处施工的队伍中精心挑选了200名木工骨干连夜赶往合肥参战,经过4个月的艰苦奋战,他终于高质量高速度完成氧化沟厌氧池的施工任务。这项工程被谰为2000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
黄久生打造的这支团队,不但技术过得硬,而且思想跟得上。为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中共潢川县委的批复下,黄久生在他的建筑队建起了流动党支部,他担任党支部书记,中共党员由当初的几名已发展到了今天的20多名,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和生机。2004年,黄久生被中共潢川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黄久生,深深了解农民工兄弟对父母的牵挂,对妻儿的思念这份重要的情感以及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于是,2007年春节,他抱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农民工兄弟的父母妻儿接到了工地,为他们准备年夜饭,让他们全家团圆。2007年的母亲节,黄久生又自费把43位农民工的母亲从大山里接到郑州,让她们登二七纪念塔,看她们的孩子们建起的大楼;让她们游览黄河,亲眼看看母亲河。还为他们免费休检身体。黄久生用这种充满感情的方式感谢着这些父母对他工作的支持,他的这种行业也深深地感动着和他一起拼搏的兄弟们和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父母们。就是这种情,使黄久生的队伍凝聚得像钢铁般一样坚固。黄久生说,农民工在农民工的思想,也有他们的追求。于是,经常请他们看戏、看电影,让他们从中汲取文化的营养,陶冶高尚的情操。
黄久生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和毅力,勇往直前地奋进着,在接手的工程中,战功卓绝,信誉颇佳,创造出30多项省、市优良工程。他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总能嚼得菜根香。2002年,获得郑州市第二届“十佳”外来务工青年荣誉称号;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2005年,获得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有突出贡献新闻人物”称号;2006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农民工代表,他站在了中国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与国家领导人握手、合影、留念,表达农民工的心愿。
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郑州晚报》、郑州电视台、《中国财经新闻报》、《中国建筑报》等媒体报道。
公民的责任,他不断回报社会
黄久生在外漂泊,拼得事业的成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他对家乡还有一个难忘的情结,对社会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那里有帮他打水的叔叔伯伯,那里有他送菜的邻居大娘,那里有经他送衣送鞋的乡亲们,那里里还有他难忘的童年,还有激励他永无止境奋发创业的历历情景,还有给他动力的源泉。
1996年,黄久生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终于赚到了一点儿钱。望着来之不易的钱,黄久生脑海里首先亲现的不是在郑州买个窗明几净的房子,安个舒舒适适的家,而是家乡的亲人们。
1996年冬天,黄久生抽出时间,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他想看看家乡的亲人生活的咋样,看看那些鳏寡孤独老人的处境没有改观……
他有些惊呆了:自己在外面打拼的10多年里,家乡的发展还异常缓慢。低矮的房屋,泥泞的道路,乡亲们木然的神情,使他的心揪紧了。有的老人甚至买不起御寒的衣服,过年了,也买不起米、油、肉。这一情景,使他回想起缺衣少食的童年,悲感交加,心痛不已。
他决定帮帮这些老人。10多年的打拼,心之所牵,情之所系,梦之所绕,不就是这些吗?
1996年春节还没到,黄久生便早早地把2万元钱送到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镇党委书记胡国平手里,嘱咐他为镇里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买米、买面、买油、买肉……让他们的春节过得更丰盛些。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每年的费用都在增加。黄久生就这样无怨无悔地默默无闻地坚持了下来。以一个打工仔的博大情怀,赡养这些非亲非故的老人,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1997年,黄久生听说双柳镇小学由于缺乏资金买不起教具时,他慷慨解囊,先后两交次捐款2.3万余元,为孩子们购买教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
2005年,黄久生又捐资7万元,支援家乡的“村村通”工程,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大道。
2003年,黄久生当选第十一届潢川县人大代表。这时,黄久生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不仅仅要干好自己的事业,还要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做出贡献。于是,他积极为家乡引资,跑项目,为家乡的农民找出路。黄久生,成为农民工兄弟尊敬的经理,成为家乡父老骄傲的儿子。1997年来,黄久生连续10年被潢川县双柳镇评为“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和“支援家乡建设先进个人”。
黄久生的爱是博大的,情怀是宽广的。他把对故乡的情结扩大到了社会。
2005年,4月的白血病患儿黄冠被父亲遗弃在医院。患儿生命垂危,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黄久生得知后,心在颤抖,眼在流泪,立即筹措资金2.7万元,送到黄冠就治的医院。
2006年11月,身患血癌的16岁少年陈辉,为给患类风湿病的母亲治病,自己放弃治疗,打工挣钱,他的孝义更是感动了社会,感动了天地。黄久生也被深深地感动着。11月23日上重,黄久生把筹措到的2.3万元,又暖暖送到了陈辉母子手上。
目标远大,他将不懈追求
面对荣誉和人们羡慕的目光,黄久生谦虚地说,他的事业还不算成功,他对社会所尽的只是一点微薄之力。
因为,作为经理,他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希望早日与国际接轨;作为工程师,他要学习顶尖的建筑技术,多出精品工程,为大地铸造丰碑,为社会的发展多创佳绩;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要更加辛勤地工作,多为家乡办实事,办好事,让家乡早日富裕,构建和谐。
心底无私天地广。黄久生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因为,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定地走下去,终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通往直前的攀登,没有登不上的大山,这时,就山高为人峰。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