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思政课老师,用一生“播种”马克思主义(组图)

发布时间:2022-10-08 22:00 | 来源:文明龙江 2021-09-01 10:30 | 查看:1235次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年过九旬,却依然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着。他是新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君。

张志君。图片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时间回到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在东北师范大学读书的张志君成为了最早一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员,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从入团那一刻起,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深植在这个22岁的青年心中。

“当我拿到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校长颁发的毕业证书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心要一辈子为党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张志君说。1950年10月,当时还没有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他就被抽调到政治教育科从事政治教学辅导工作。两年后,东北师大保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生。

1956年,东北师大按照教育部要求选派教师“支援龙江”,建设一所本科师范院校。当时已经回到母校安家落户的张志君毅然选择了支援黑龙江。“入党时,我对党章中的党员义务部分内容,特别是第二条‘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记忆尤其深刻。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无论我到哪里去,都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在做好家属工作后,张志君率先报名,在9月份开学前赶到了哈尔滨师范学院(即哈尔滨师范大学前身)报到。

年轻时的张志君(左三)。图片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那时候,和兴路还是一条宽宽的黄土路,学校这侧叫‘沙曼屯’,道路对面老动物园那侧叫‘懒汉屯’。主楼、数学楼、化学楼、单身干部宿舍是校园里仅有的四栋小楼。”看到这一幕,张志君暗下决心,要全力投入到新的教学岗位,与同事们一起创办政治理论系。1960年开始,张志君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仍承担两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1972年,张志君暂别校园,带着家属来到五常县营城子满族乡红旗大队插队落户。“插队两年半,913天,我一天也不敢放松,一边劳动,一边担任哈师院五常片四个系插队干部总带队、营城子三期宣传队指导员、红旗大队村党支部副书记。1980年,又重新站上讲台。这一年,我53岁。”张志君说。按照60岁退休规定,张志君还能讲7年课,“我感觉到时间太宝贵了,‘最后这几年’我得使大劲!”

张志君年轻时的老照片。图片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除了承担研究生、本科生、夜大生的三门课程教学,张志君还进行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成立了课外科研小组。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1984年至2005年,从57岁到78岁,开展了21年社会实践活动。

寒假下厂,暑假下乡,张志君利用假期业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这里有他的研究生、本科生,有自己系的学生,也有外系的学生。在张志君看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要教好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而带领学生们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自身的品质,学会吃苦,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在读好社会这本没字的书。“现在的青年们更要深入社会,学好这本无字的书,只有拜群众为师,才能学到真知。”张志君说。

图片

张志君。图片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1997年,已至古稀之年的张志君退休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又决心退休不褪色,继续为党做奉献。

从70岁到92岁,22年时间,张志君相继做了多项工作:继续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继续讲授“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课”、义务为学生作报告、担任学校督学、担任学校党委组织部义务兼职组织员……“过去几十年,我奋斗了、努力了,但是我个人水平和能力有限,对新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并不大。”张志君说。

张志君的书架上,写着他的“人生格言”。图片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在张志君家中的书架上,有一张用便签别起来的“我的人生格言”:生命就是运动,运动就能健康;健康就能工作,工作就是幸福。张志君说,“使命高于生命,忘了使命,生命也就没有意义。”

2021年7月

张志君入选“中国好人榜”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