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星龙:他的行医路,可以绕地球10圈(组图)

发布时间:2022-05-23 10:4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11 | 查看:4645次

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7辆摩托车,用烂12个行医包……18年,他为4600多名群众提供服务,出诊次数达17万人次,还承担起全乡1000多名儿童的防疫工作。他叫贺星龙,1980年10月生,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

“您好,为了使百姓患者在家中能够接受更好的治疗,贺星龙医生为各村村民提供诊治多发病、常见病,疫苗接种、打针输液等24小时上门服务。”拨通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贺星龙的电话,一串彩铃传入耳中。

  这段彩铃,对于贺星龙服务的28个村的村民来说就如同一道暖流,在无数个风雪夜中温暖着那些患者的身心。正如彩铃中所说,18年来,贺星龙为乡亲们送医送药,风雨无阻,一直在路上。

贺星龙骑着摩托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我要当医生,给乡亲们看病,给穷人看病

  大宁县乐堂村地处晋、陕交界,贺星龙就出生在这里,对这片土地有着说不出的情感。贺星龙说:“在我小时候,村里没有医生,乡亲们生了病没钱去大医院,只好小病忍,大病扛。我12岁那一年,爷爷因为诊治不及时而去世,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决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1996年,初中毕业的贺星龙考上了运城市卫校,然而,3025元的学费对于他贫困的家庭是个天文数字。面对经济压力,贺星龙一度想放弃自己的学业和梦想。就在这时,乡亲们对贺星龙的妈妈说:“咱娃考上卫校了,你供不起,咱们大家凑钱一起供。”乡亲们你家拿30、他家拿50,硬是帮贺星龙凑足了学费。手里紧紧握着那一沓沓由零钱凑成的学费,贺星龙泪流满面。

  三年的卫校生活,贺星龙刻苦学习,省吃俭用。他说:“我心里知道,每一分钱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来之不易。”后来,他到县医院实习,因为没有钱租房子,就24小时坚守在医院。他夜里睡在病房长椅上,夏天被蚊子咬得根本睡不着觉;冬天就主动帮锅炉工烧煤、掏炉灰,为的是能在锅炉房取暖过夜。一个信念支撑着贺星龙:“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回村给乡亲们看病,给穷人看病!”

贺星龙在诊所里为老年患者诊治。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2000年,结束实习的贺星龙不顾亲戚同学的劝阻,坚持回到了乐堂村。在他回乡前,这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没有医生,药品和医疗器械也十分匮乏。为了凑钱建诊所,父亲把准备给贺星龙娶媳妇的一孔土窑洞腾出来,又卖了家里所有的玉米和仅有的两只绵羊。靠着这些“家底”凑来的960元钱,贺星龙建起了一个简易的诊所。

贺星龙正在为一名小婴儿听诊。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诊所建起来了,老百姓却不信任这个年轻人的医术,就连贺星龙的父亲都问:“你能给人家看好病吗?如果不行就让人家去县医院,别把人家给耽搁了。”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己,贺星龙贴钱给大家看病。“我先给家里人和亲戚们看,给他们治好后,一传十、十传百,这样找我看病的人就多了。”

  贺星龙的医术真正被大家认可,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村里85岁的老人张立山,曾被大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已被家人拉回村准备后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立山的家人把贺星龙叫去。贺星龙每天随时观察、诊断,就这样一连坚守了十几天,硬是把老人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这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了:乐堂村有一个卫校毕业的贺星龙,在村里办诊所,真能治好病。

  送医送药18年,风雨无阻,一直在路上

  在黄河边上,吕梁山间七沟八梁的28个村庄小路上,人们常常看到贺星龙骑着摩托车、背着大医药箱急匆匆赶路的身影。18年来,贺星龙24小时为附近28个村子的4600名村民服务,骑坏7辆摩托车,磨坏了无数双鞋,出诊里程超过40万公里,行程足以绕赤道10圈……

贺星龙正挑着沉甸甸的出诊包翻沟爬坡。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最开始看病出诊,贺星龙没有交通工具,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就靠步行,用扁担挑着沉甸甸的出诊包,翻沟爬坡,找近路、过河。冬天在雪地里步行,雪灌进鞋子,脚趾头差点被冻坏。我爸心疼我,就把邻村的一辆旧自行车买回来让我骑着去出诊。可是雨雪天自行车根本骑不动,为了不耽误病人病情,我狠狠心跑到信用社贷款4000元买了第一辆摩托车。”

贺星龙骑着摩托车准备出诊。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摩托车给贺星龙出诊带来许多方便,只要周围村里病人一打电话,他跨上摩托车马上出发。“周边28个村家家户户都有星龙的名片,我们一打电话,他就上门为我们治疗,24小时手机开机,随叫随到,从没单独收过出诊费。他对我们这些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父母。”患者冯建中激动地说。

出外诊交通不便,贺星龙经常肩挑出诊包、光脚淌过小河。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当冯建中看到贺星龙在大雪天为了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及时抢救病人,翻沟走近路,不慎从半山坡连人带包滚到沟底时,他心疼得流下眼泪。老伴对冯建中说:“我来到咱家几十年,你哭过三次。第一次是咱父亲去世时,第二次是咱儿子参军,第三次,是因为星龙。”

  “黄河优秀儿子,乡村最美医生”,这是患者送给贺星龙锦旗上的话。对贺星龙来说,让每一位老人不受病痛折磨、拥有美好晚年是他多年的夙愿。“我是黄河的儿子,也是这些无依无靠老人的儿子。”因此,为乐堂村周边的13户五保户免费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也就成了他工作的重点之一。

  “五保户无依无靠,遇上生灾害病,十分可怜。面对他们痛苦的神情和呻吟,我的心像针扎一样疼。”贺星龙告诉记者,身为一名乡村医生,为村民提供护理是天职。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贺星龙永远记得自己的庄严承诺:为人民服务。

  乡亲们有多需要我,我就有多舍不得乡亲们

  “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这些年,贺星龙的事迹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无数荣誉头衔纷至沓来。但是,贺星龙还是最喜欢别人叫他“乡村医生”,心头最牵挂的,还是十里八村的村民。

  贺星龙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村民们身上。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很多,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儿童。除了要守护他们的健康,贺星龙还自觉承担起了照顾他们的重任。

雪天路滑,贺星龙腿伤未愈仍坚持出外诊。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腿摔骨折了,他打起厚厚的石膏,照样骑摩托车出诊;寒风刺骨,骑摩托冻得他落下阴天关节疼的病根;长期吃饭不定时,引起糜烂性胃炎……可是不管多苦多累,贺星龙从未埋怨过,从未后悔过。

  贺星龙很慷慨。2016年,他把“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的5000元奖励金,自己又添了800元,给村民们买了农具。

  贺星龙很小气。当孩子羡慕同学骑自行车,哭着也想买时,他却狠心拒绝了。他说,这钱不能花,村里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贺星龙用扁担挑着出诊包,站在村头眺望。图片来源:《健康报》 马俊明 摄

  乡村没有学校,孩子上学成了问题,贺星龙的妻子劝他去城里发展。看着曾经的同学穿着名牌、开着汽车,贺星龙也动摇过。可是当老人们握着贺星龙的手,哭着说:“星龙,你可不能走,我儿子都在外面打工,你走了就没人管我了。”在那一瞬间,贺星龙决定:“不走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多么需要我,我也同样不舍得乡亲们。我要一直照顾他们,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安心挣钱,让村里的老人孩子健康生活。”

  “最感谢的就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亏欠他们太多了。”为了贴补家用,贺星龙的妻子一个人领着两个孩子在县城打工。一提起妻儿,贺星龙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对家人,贺星龙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愧疚。

  “每次领奖回家,孩子都高兴地抢着看,我给孩子说,每领到一个奖,就多一份责任,爸爸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是贺星龙朋友圈里的一段话。18年间,从双脚到二手自行车再到摩托车,从乐堂村到周边的十里八村,变的是更远的行医范围和更重的责任,不变的是随叫随到的出诊承诺。守护村民们的健康,“最美乡村医生”贺星龙一直在路上。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曼文娇 责任编辑 陶恒)

编辑点评

  为了让乡亲免于周车劳顿的辛苦,他宁可自己背负着几十斤的出诊包上门送医;为了让生病的乡亲得到及时的救治,他即使摔断了腿也仍然坚持前往。不是没有考虑过为妻儿创造更好的生活,而是几千名乡亲需要他,他根本离不开、也不舍得离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许比不上他经营的这间乡村诊所;物质条件很重要,却重不过几千名乡亲的健康与生命。因为感恩,因为18年前的一句承诺,他毅然选择回山沟里做一名乡村医生,用坚守和付出回报曾经凑钱供他学医的乡亲,用俯身的姿态回馈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