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声是他最爱听的声音(图)

发布时间:2010-12-03 08:04 |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10-11-19 | 查看:1498次

他这个一个老师的学校被称为“大山希望中转站”

简陋的体育设施让山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9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36年前,他被乡亲请到一间石屋组成的学校,成为村里一名代课教师,从此大山深处响起琅琅读书声。

  学生由少到多,校舍由一间到三间,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学生一个个走出深山,有30多个孩子考上了大学,8个成了硕士研究生。他所在的这个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被称为“大山希望中转站”。

  坚守36年,深山不断读书声

  11月18日,淇县黄洞乡驼泉村北山顶小学,简如一户农家小院,低矮的校门两边“教书勤为上,育人德为先”十个大字成为它与众不同的风景。

  学校唯一的老师王贵生不仅亲手把这十个字刻在了校门两边,也深深刻在了自己的心上。

  学校有两间教室、一间老师备课室兼厨房。“比几年前好多了,上课教书,下课改作业、备课,继续教书、备课。”有36年教龄的王老师对过去的漫长岁月如此轻描淡写。

  王贵生今年56岁,1974年,他高中毕业后便被村民请来给没有老师、共计4个孩子的村小学试讲,这一讲就没了尽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深山“孩子王”。

  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有关部门曾经多次安排外面的老师过来,但没有一个留下来。1995年通过招教考试,他成了一名正式教师。其间,因为教学好,他被调到一个条件好些的学校。不到三个月,村里的乡亲自发组织,开着拖拉机到乡里,请求把王老师调回去。就这样,王老师怀着对乡亲的感激,对孩子的一份责任,重新回到了这所小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我一走,孩子们就没了心灯,山里没了读书声,还会有啥子希望!”王老师说,每天小学能响起琅琅读书声,是他这辈子所听过的最爱听、最好听的声音。

  一个老师4个班,上课就像“魔术”

  “目前学校只有学前班4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各一个班,共招收有26名学生,最大的学生10岁,最小的7岁。”王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山高路远,10岁以下的孩子无法到乡上的中心校就读,只能在他这里把从学前班到二年级的课程读完,然后再转到中心校。同行们把他这里称为“大山希望中转站”。

  孩子年纪小又调皮,王贵生常常是顾得了这个顾不上那个,他便采取了复式班教学的方式。记者见证了王老师的特殊教学法,第一节把学前班哄好了,接着给一年级的孩子讲语文,一教完,屁股一扭,二年级数学就马上进入状态。一切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孩子们听累了、写困了,他又给孩子们上起了体育课,一个由他制作的简易滑梯成了全校师生的至爱宝贝。村民们告诉记者,王老师讲课那场面真像一个大魔术师变魔术,讲得有味儿。

  除了以上3个班级,一名残疾的女孩儿也成了一个特殊的班级,她叫王智云。12岁的女孩儿天生残疾,行动不便,按说3年前就该到中心校上三年级了。可是残疾让她面临辍学境遇。王老师得知后,让智云继续留在这所小学,他抽出时间来教授她三年级以上的课程。小智云非常争气,每次由王老师带着到中心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为电脑教学,他搞了攒钱“5年计划”

  5年前的夏天,王贵生到县城认识了电脑,他就想买一台搞教学,让孩子们开开眼。可是看到当时五六千元的售价,想到学校经费紧张,自家妻子、儿子体弱多病,80岁的老父亲赡养,都要靠他1000多元工资来支撑时,他不得不把这个心愿埋在心里。

  为了让孩子们早日摸到电脑,他开始制定“电脑购买计划”,每月从工资中挤出20元;每周双休日到离学校十几公里的石料场里打零工,一天会挣20到30元;利用节假日到山上割草采药攒钱;开荒地一到两块种玉米卖钱。

  到今年10月底,所有款项完全到位。一台符合教学配置要求、价值近4000元的电脑和课件制作设施软件完全到位。

  电脑买来了,王老师对其一窍不通,就请年轻教师进山教。第一次用电脑上课虽然操作不是很熟练,但是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效果也不错,整个学校像过年一样。

  信念、坚忍、执著,换来的是孩子们的好成绩,在县教育部门多次组织的小学统考中,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是百分之百,这让王老师感到欣慰。在一次图画课上,孩子们画出大山,画出学校,画上国旗,画上老师和同学,最后在旁边写上:老师,我们爱您!(作者:记者 谷武民 通讯员 钱真杰 文图)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