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8 11:4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4月18日 08 版 | 查看:429次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新华社记者 彭源/摄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4月16日上午,一朵红白伞花在中国西北上空绽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大伞的护佑下飘然落地,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安全回家。
神舟十三号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回家时间并不长,这期间,除了3名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备受瞩目,就属最后时刻展开的这把巨大的生命之伞了。
这是神舟十三号所携带的“主伞”,约120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拉直长度超过70米,能够横跨足球场,是护佑航天员返回地球的安全保障。其主要目的是用于降低返回舱的速度,保证返回舱的稳降姿态,使得航天员安全平稳降落。
得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后,一群身在北京航天城的80后90后“航天绣娘”——她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中的“主力队员”——流下激动的泪水。那顶护佑航天员安全回家的大伞,正出自她们之手。多年来,她们用航天人的赤子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潜心守护航天员的安全回家路。
“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
“成功着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包进进眼睛直盯着直播屏幕,激动地说:“大伞给力,这颗心总算放下了!”
每当回收着陆分系统产品测试进入发射前的关键阶段,作为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她,不仅要每天扑在测试现场,确认大量测试数据,还要利用测试间隙和休息时间赶写各种报告材料,力求把所有产品的状态和关键数据梳理清楚,复查到位。
数据是判断产品状态的主要依据。整天和数据打交道的包进进,不允许任何一个数据出差错。
生活中的包进进总是面带笑容,温柔和气,可真的与她在工作上“讨价还价”,她马上就表现出一副据理力争的模样。
“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她说,“越是成熟的型号越要谨慎,别人干分系统总体的时候,一切都顺利,不能坏在我身上。”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降落伞产品是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关键产品,生产过程复杂,关键控制环节多,从加工、包装到装配均为手工操作,因此每艘飞船降落伞产品的质量要求可以说是极为严苛、不容有失。
“霞姐,帮我看下这个顶孔加强带缝纫形式符合要求吗?”“霞姐,这个部位的设计和工艺描述如何理解?”……只要“霞姐”在现场,团队成员就如同吃上了“定心丸”。
“霞姐”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降落伞研制中心组长杨霞,主要负责神舟十三号降落伞工艺的编制,以及设计加工工艺流程、细化工序内容,制订生产阶段的产品保证控制措施,解决降落伞加工过程的技术难题。
工作12年,她一直在降落伞研制的最前线,潜心钻研降落伞制造工艺,是名副其实的“大姐大”。可她在降落伞工艺创新上又痴迷得像个孩子。
说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忆起这几个月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迎接航天员的返回,她说:“在产品复查环节,我们从降落伞生产的全流程复查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加工的一致性状态,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我们有信心。”
杨霞深知工艺作为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只有“地基”稳固,“桥梁”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像照护自己的孩子般为大伞做“体检”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孙嘉璘萌生了成为航天员的想法。数年后,这位90后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一名降落伞设计师,负责神舟十三号降落伞设计。
电脑上,一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降落伞包装过程记录照片和一张作为参照的降落伞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电子图册,同时映入孙嘉璘的眼帘。
降落伞包装过程是个典型的不可检不可测环节,为便于进行状态比对,孙嘉璘标注了包装要求,准备了之前已经通过飞行验证的包装状态照片以及同批次其他架次降落伞的包装状态。她常说,“质量职责重于泰山,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的晾伞大厅里,一顶红白相间的伞衣高高地挂在中间,这是批抽检试验飞行回来的“功勋伞”,穿着白大褂的主管设计师隋蓉正和检验、加工人员一起给降落伞做“体检”。
“每一顶经过飞行试验的降落伞都是宝贵的财富,它们验证了降落伞的性能,为产品可靠性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隋蓉说。
在隋蓉看来,身为设计师,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画图纸,还要懂工艺,懂加工。在降落伞产品加工过程中,一有时间,她就跑去加工中心确认产品状态,与加工人员交流加工问题。验收检验时,她又和检验人员一起分析产品性能,事无巨细……在她眼里,成功没有偶然,而回收着陆的成功正因每一个细节都没有失误。
“读高中时,我看到电视上乘坐神舟五号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英雄,特别激动,那时就在心里埋下了航天报国的种子。”每次回忆起成为航天人的初衷,她总是感慨万千。也正是这种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和执着,一顶顶承载着护航使命的大伞通过了她的严格检验,为航天员回家铺就了安全之路。
“用心缝好每一针,因为成功,只能成功”
“飞船返回的时候特别紧张,心里一直祈祷着一定要一切顺利,然后会想着现在是不是该弹盖儿了,该脱减速伞了,该转垂挂了,等所有的动作都执行完了,心里才真的放松下来。”作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空投试验和总装负责人,张亚婧一边看直播,一边情不自禁流下泪水。
张亚婧告诉记者,她心中的航天梦,就是可以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地往返家园,不管去到哪儿,都能平安回来。
宽敞的试验总装厂房里,伴着阵阵轰鸣声,张亚婧手拿遥控器,操控着行吊,将几吨重的空投试验模型小心翼翼地起吊到预定位置。
站在一旁的男同事们一脸惊讶地说:“你还会开吊车,竟然还开得如此熟练!”张亚婧幽默回应:“这只是试验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
这只是她能力的“冰山一角”。开带斗儿的电瓶车,装产品拧螺钉儿……虽然是组里唯一一个女性,这位女汉子已习惯了什么都亲力亲为。
张亚婧最常鞭策自己的一句话是:因为成功,只能成功。所以,在看到装配的小伙儿有想当然的苗头时,她便立刻指出,并为他讲解不严谨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试验的成功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是某一个人。
降落伞的加工是神舟飞船研制过程的关键一步。这一步由一群年轻睿智的“女团”完成,其中有这样一位热心肠的女匠——付春慧,她多次承接缝纫技术难度大的技术型工作,现已是降落伞加工的技术骨干,“用心缝好每一针”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我接触航天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神舟七号,自己也是热血沸腾,但当时没想过会从事这份工作,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负责主伞制作的付春慧说,“现在有点小激动,航天员用我做的伞安全回来了。”
没有一种成功是不用付出的。“勤学好问,技术一流”是付春慧的代名词。
“只有勤学多问,才能摆脱师傅说一步、徒弟做一步的被动工作状态。”在工作之余,她经常阅读降落伞加工专业书籍。每次有新的任务分配给她,在缝纫之前她总是先认真查阅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记录下来不懂的地方赶紧请教专家。
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保证1200平方米主伞尺寸一致,是最让团队头疼的难点。付春慧不断翻阅资料和笔记,一边认真琢磨降落伞边布料,一边在缝纫机上操作,最终保证了96根径向带加工后的线迹松紧度一致,确保了每一根长度一致。
包进进告诉记者,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神舟十三号飞船安全返回,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已走过30个年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年轻一代从上一代航天功勋的手中,稳稳接过事业的接力棒,也接过精神传承的接力棒,继续书写属于航天回收人的史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