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7 21:45 |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2-04-16 14:46:55 | 查看:469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通讯员 刘沙 石丽
走进际华3542公司布机车间,在轰鸣的织机前,站着一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的女子,平静的脸上透着严肃的神情,只见她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抚摸布面,正弯下腰仔细检查……她,就是布机车间质量教练李会菊。
不近人情的“李包公”
熟悉李会菊的人都知道她在生活中性格温和、乐于助人,但在工作中却坚持原则、不近人情,被同事们称作“李包公”。
有一次,“李包公”在进行起机布面检查时,发现挡车工李红在穿断经将胶棒拿开后直接将剪刀放在布面上,导致剪刀掉入卷布辊,锋利的剪刀瞬间将布面扎了一个洞。
李会菊发现后,立即走过去,一脸严肃地说:“我们都是干了十几年的老岗位工了,怎么还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一次违操这20多米布又要开剪成废布了,你看怎么办?”李红看着眼前被剪刀扎成一个大洞的布面,知道自己违操犯错造成质量事故了,但想着是自己的好朋友,便低下头试探性地说道:“你就装着没看见,疵布验出来了只考核疵布的钱,不然这违操造成20多米的零布,一考核又得不少钱呢,下班了我请你吃饭。”听见这样说,“李包公”的脸色更难看了,“我如果这次对你通融,那不是帮你,而是害你,也害了企业。质量就是生命,一次违操造成几十米的零疵布,如果因为我的你放任不管,以后出了大的质量事故,怎么交待。”听完后李红头低得更下了,也主动认识到了错误。
“李包公”对质量的要求已经达到执着的地步,任何人出现影响质量问题的错误,绝不放过。以至于职工们对质量的认真劲越来越大了。“遇到质量问题刨根问底儿、纠正错误,不怕得罪人,这是我们的责任。”“李包公”以身作则并告知各轮班质量教练。
车间出名的“女工匠”
有人说,能走到织布车间质量管理岗位,都是靠技术实力说话。李会菊在工作岗位上20多年,她不仅仅操作技术过硬,每分钟可打结36个,更是练就了“火眼金睛”和“手摸感应”控制布面质量的能力。
一次,她正在巡回检查布面质量,当走到P101机台旁习惯性地摸了摸布面,这一摸却摸出了大问题,布面的抖动比其他机台抖动大。于是她立即关车找来设备维修人员:“这台机器的布面抖动比其他的机台大,再开会出稀密路开车印的,请赶紧检查一下。”
维修师傅说:“这上午刚起机的车,我都认真检查好几遍了,怎么你就摸一下布面就说会有问题呢?”虽然嘴上说着,但他了解李会菊就是质量管控“一根筋”,不查明白是不会罢休的,便拿起工具开始围着机台检查。李会菊也跟着一起检查。当走到机台尾部时,李会菊停顿下来看了看综框说道:“杨师傅,你看,这综框的间隙大,是松的,下面的螺丝肯定没上紧。”
杨师傅一边疑惑地嘀咕着,一边拿起尺子量,这才发现确实比工艺要求间隙大了5毫米。于是抄起扳手去校综框螺丝,刚转就发现螺丝滑丝了。这让他惊吓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这次检查,得出多大的质量事故啊。至此,杨师傅对李会菊更加佩服了。李会菊以精益求精的“匠人”态度,为车间的质量保驾护航,凭借精湛的质量管理水平,使车间的织疵率不断刷新,3月份布机织疵率降到8.81%,突破喷气最好质量水平。
攻克难题的创新者
操作技术上,李会菊是车间出名的“女工匠”,质量监管中她是“李包公”,但在质量难题的解决中她是攻克质量卡脖子的“创新者”。
近几年来,李会菊先后提出解决质量难题的改善47项,其中12项获评车间、公司优秀改善。2021年,有新品开始在布机车间大面积生产,由于该面料需要加装的导电丝较细,与原品种经纱粗细差异大,在织造过程中容易相互缠绕绞断,产生无导电丝疵布。面对后工序不断反馈过来的导电丝断缺问题,车间陷入了困境中。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抱着这个思想,李会菊围着问题机台现场跟踪、查看了好几天。“有了!再多加一根分绞条试试看。”于是,她试着把导电丝找出来,单独挂在织机护栏上,同原经纱剥离分开,并在停经片后面的经纱上再加穿一根分绞条来隔离导电丝,并将分绞条固定好,防止分绞条因抖动,而挂断较细的导电丝。
这样改善后,就很好地预防了导电丝相互缠绕的现象,也不会产生无导电丝疵布。此项改善建议获得了公司2021年度改善提案三等奖。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