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沙漠染绿(逐梦) (图)

发布时间:2022-04-16 15:11 | 来源: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13日 第 20 版 | 查看:470次

兰天智 


  


图①:茂盛的沙漠林带。确·胡热摄

图②:劳动中的付志周夫妇。和静县委宣传部供图

制图:赵偲汝  

一排排笔直的白杨直耸蓝天,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阡陌纵横的万亩良田。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绵延起伏、寸草不生的一片沙海?谁又能想到,这是一个人用一生努力筑起的一道绿色屏障?

  这个人叫付志周。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夹在天山中段南麓的一个褶皱里。付志周的家就在这里。

  初春时节,我们驱车来到付志周栽种的白杨林。路的两边,是钻天的白杨树,胸径在二十厘米以上。抬头望,树梢偏向同一个方向。下车钻进林带内,七十九岁的付志周步伐轻盈而迅速,他摸摸这棵,又拍拍那棵,仿佛在和孩子们交谈,满脸都是喜悦。

  付志周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而我就干了一件事——种树。”种树,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1965年10月,还不到二十岁的付志周,听说到新疆支边的消息后,积极报了名。新疆,遥远而神秘,让付志周充满了向往。10月底,他怀揣美好的憧憬,从河南老家出发了。几经周折,他们一行人来到新疆大河沿。之后,有的人去了北疆,他则转乘篷布车,又经过几天颠簸,来到和静县先行公社(现哈尔莫敦镇)落了脚。

  眼前的一切,比想象中荒凉得多——白茫茫的戈壁滩上,只有几排孤零零的房子。其中,就有他的一间。一间房、一口锅、一把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可锄地、挖土),是他的全部家当。

  他所在的村庄,正对着黑山口。一到春天,从黑山口吹来的风会扬起漫天的黄沙。风大时,飞沙走石,人根本无法行走。几个月内,半数都是这样的天气。

  1982年,付志周家分到了四十七亩地。尽管这些地分布在沙漠边沿,付志周还是感到很满足。春播时,他激情满怀地把小麦种子播进了地里。

  嫩苗长出来了,绿油油的,像是在地里铺上一层绿色的毯子。看着一天天长高的麦苗,付志周满心欢喜。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吹掉了他全部的希望。大风不仅刮死了麦苗,飞来的沙子还淹没了土地。付志周欲哭无泪。

  有村民说:“沙进人退,地没了,人就得离开这里。过不了多少年,整个村庄都会被沙子吃掉。”

  付志周听了,心头一颤:再不能让沙子前进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保住土地,防住沙子,就要栽树!从那一刻起,付志周下定决心,在沙漠里种树。

  那时,没有先进的设备,唯有毛驴车和坎土曼。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从麦田边的沙包着手。他们先把麦田边的沙子拉走,然后平整土地、挖坑、栽树……皮肤晒黑了,嘴唇开裂了,手心里磨起的血泡,破了又好,好了又破,把坎土曼的把手都染成了红色。

  苦心人,天不负。慢慢地,麦田边的白杨树长起来了,麦田里的风沙变小了,麦苗不再受侵害了。可是,付志周不满足。他想,仅仅在自家麦田边种树还不够,黄沙最终还是会漫过来的,必须大面积栽树,组成森林屏障,才能彻底摆脱风沙的侵扰。

  在哪里种树最有效果呢?“打蛇打七寸,防风堵风口。” 这么想着,他跟妻子来到距家六七公里的风口处。这里人迹罕至,放眼一望,全是绵延起伏的大沙包。

  这里如何浇水,树苗能成活吗?

  那段时间,付志周满脑子都想着这些问题。有一天,回家途中,他看到路旁躺着一些废弃的酒瓶子,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树苗能不能栽活,先要试一试。”春天,他在酒瓶子里装满水,把切成段的树枝插进瓶子内,用黄泥土把瓶子口封住,然后把树枝连同瓶子“种”进了沙包里。一个,两个,三个……在不同位置,埋进了近五百个试验瓶。

  一段时间后,他欣喜地发现,这些“种”进沙包里的树枝,无一例外吐出了新芽儿。没过多久,新芽长成了片片嫩叶。在白茫茫的沙海中,这些嫩叶格外翠绿,格外鲜艳。

  正是这些绿色,让付志周燃起了希望。夫妻俩套着毛驴车,带上坎土曼,来到沙漠里种树。车轮陷在沙子中,毛驴拉不动,于是他把毛驴卖了,买回一头牛。从此,一头牛,两个人,天天出现在浩瀚的沙漠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年后,第一头牛也拉不动了,就再换一头牛。十几年里,换了五头牛。靠着牛车和坎土曼,夫妻俩削平沙包,边开荒,边植树,造出了一百多亩林地。

  

  2003年,当地政府制定了防风治沙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拉电、打井可以贷款,还免收水费。付志周听到这个消息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准备大规模开荒种树,防风治沙。

  他把想法一说,陈爱兰第一个反对:“沙窝窝里的苦,你还没有吃够吗?别人刮风下雨往家里跑,我们呢?却往沙窝窝里跑……再这样下去,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

  “年轻栽树,老了有福。我这身体,还硬朗着呢!”他把植树造林的好处说了一大堆。儿子、女儿理解他,表示全力支持:除了生活费以外,剩余的钱都投入到植树造林中来。

  付志周又贷了些款,购买了推土机、拖拉机,开始大规模开荒植树。

  机器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戈壁荒漠。先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沙包,一个个被夷为平地。接下来,拉电、打井、挖沟、栽树……沙漠里慢慢变了模样。

  2006年,付志周信心满满,购买了近八万棵白杨树苗,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大面积栽种在沙地上。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投入的十几万元,全部打了水漂——大风吹走了沙子,把树苗连根“刨”了出来。

  “睁着眼睛把钱扔进沙窝里……”家人埋怨他,付志周给他们做工作:“别人干不成的事,我们要把它干成,越是失败,越是要干。”付志周有股不服输的“狠劲”。

  光有不服输的干劲还不行,付志周静下心来分析失败的原因:买来的树苗水土不服,越是长得高的树苗,在沙漠里越是立不住“脚”。泥土固定不住,风一来就吹走了。于是,他对症下药,在新开垦的沙地上盖上一层黄土,浇了水,让泥土“安分”下来。

  他一边试种,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心里渐渐有了底。第二年植树时节,他又请了村民,浩浩荡荡,栽种了比第一年更多的树苗。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付志周却不着急。果不其然,这一次栽种的树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看着这些树苗渐渐染绿了沙漠,妻子陈爱兰也有了干劲,一头扎进沙窝窝里,育苗、挖沟、铺管、栽树、浇水……年复一年,劲头不减。“她看到那些树,就跟见到孩子们一样高兴”,付志周说。可惜,白杨树一年年长大,陈爱兰却患上了沙尘病,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老伴走了,付志周很伤心,但植树造林仍在继续。

  林带在沙漠中齐刷刷地挺立起来,呵护着庄稼茁壮成长,地里的产量连年提高。

  村民李成亮见证了这一过程。他从2004年起,就给付志周开推土机,也是付志周种树治沙的亲历者。

  “当时风沙特别大,坐在推土机的驾驶室内,眼睛都睁不开,干一天活儿,人从里到外都是沙子。”李成亮说,刮大风时,要跑到地窝子避风,而地窝子内也呛得厉害。

  在付志周的影响下,2011年,李成亮也栽种了四十多亩白杨树。

  “防风治沙、绿化家园,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看着他那么大年龄了还在干,我们能不干吗?”村民居麦洪·巴斯提也栽了二十亩地的白杨树。

  “栽种二十亩白杨树能赚多少钱?”我问居麦洪·巴斯提。

  “栽树不赚钱,栽树的目的是防风治沙,是为了保护农田。土地没有了,我们的根就没有了。”

  居麦洪·巴斯提还告诉我,原来风沙大,庄稼一旦被毁掉,补种也来不及,这一年就要绝收,一些人干脆把地撂荒了。“现在不同了,这里的土地可金贵了,我的二十多亩地以每亩一千五百三十元承包给了别人,还有比这价格更高的。”居麦洪·巴斯提显得有些自豪。

  “真是寸土寸金,承包费这么高,包地的人能赚钱吗?”我问。

  “现在不受风沙欺负了,种啥都产量高,这几年种的色素辣椒,一亩地可以收六七千元,能不赚钱吗?”居麦洪·巴斯提反问道。

  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开荒植树。付志周把推土机无偿借给种树的村民使用。他说:“只要是植树,我就全力支持。”

  慢慢地,一道三十六公里的绿色屏障,横亘在了莽莽沙原上。

  

  在父亲的影响下,付志周的小儿子付温平辞去了工作,搞起了创新发明。他先后研发出了色素辣椒收获机、尾棉机、朝天椒收获机、栽苗机等多种生产设备。他发明的“双螺旋变量对辊式辣椒采摘装置”“侧向升翻式辣椒收获机料斗装置”等八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付志周的孙子付庭瑞,从小就跟着爷爷栽树。当初不明白爷爷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上了大学后,他想明白了,爷爷不图名,不图利,干的是一件大事情。付庭瑞表示,要接力把防风治沙、绿化祖国的工作干下去。

  在哈尔莫敦镇,在和静县,甚至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付志周。这些年,他荣获了绿色长城奖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化奖章,还被评为第七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

  付志周把植树造林融入了生命,他说:“生命不息,种树不止!”他还说,自己有一个梦想,要在有生之年,在沙漠上植树一百万棵。“现在已经种了八十万棵,还有二十万棵,如果种不完,就让儿子、孙子接着种,一定要把沙漠染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