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蓝天白云间——记市环保局优秀党员贾晓龙(2图)

发布时间:2008-10-23 08:00 | 来源:腾讯网西安地方站 2007年10月20日11:18 | 查看:3557次

  每当贾晓龙的父母仰望天空时,总会禁不住想起儿子,而那蓝天白云又会带给两位老人无比欣慰。

贾晓龙遗像

  文/记者陈黎宋洁 图/记者王平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2006年西安市良好以上天数达到289天,2007年七、八两个月的良好以上天数达到61天!

  近十年来,全市共拆改各种类型的燃煤锅炉5320台,改造燃煤锅炉2000余台。仅这一项,西安市平均每年减少使用原煤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28万吨。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今年5月18日,一名普通的环保工作者——西安市环保局科技监测处主任科员贾晓龙,积劳成疾,被胃癌夺去生命,年仅35岁!

  “让人们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丰富资源……”10年间,我市环保工作者默默付出,终于让蓝天白云重现了踪迹。这是我市每一个环保工作者刻在心中的责任,更是英年早逝的贾晓龙的闪光追求。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伴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自上而下地进入绿色变革时期。

  在古城西安,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发起了一场向大气污染宣战的环保战役。

  古城的天蓝了,水绿了……这其中也包含着贾晓龙的艰辛付出,正是以他为杰出代表的环保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的不平凡人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明媚阳光。

  十年时光:忙碌的环保卫士

  环保是贾晓龙少年时代的最初梦想。1993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贾晓龙估的分数完全可以报考西安交大的热门专业。可是,贾晓龙却偏偏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选择冷门专业,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和使命感的专业,环境保护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能做这一行多光荣啊!

  贾晓龙199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工作。1998年,他调入市环保局污控处。1999年,全市无燃煤区和改煤区内的燃煤锅炉开展了大规模整治。治理西安的大气污染,说来轻松,可具体工作是纷繁复杂又事无巨细的。拆除排放污染物的烟囱、锅炉也要该拆的拆,该改的改,还要向电厂、造纸等企业推广洁净燃料。西安市环保局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忘我投入其中,处室人员的深夜加班几乎是家常便饭,很多同志就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贾晓龙也正是这支光荣队伍中无数个环保工作者中的一员。
 
  进入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仅一年的时间,贾晓龙就把自己锻炼成了业务骨干。当时,贾晓龙主管数据统计和情况通报,这些数据是市领导全面了解工作动态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每天早上8点前,给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翔实的统计报表,贾晓龙经常完成最后一个数据,已经是晚上9点以后了。在2002年,全市小型燃煤锅炉拆改攻坚战中,市环保局报送的52期《燃煤锅炉拆改进度快报》,就伴随着他许多个不眠之夜。他四个月连轴转,放弃休假日。吃住在单位,白天跑基层,晚上写材料。经常工作到凌晨,甚至通宵达旦。可第二天还是照常上班。领导多次要求他休息,嘱咐一定要保重身体,可他总憨厚地说,“咱身体棒着呢,撑得住!”

  2003年,贾晓龙被选调到市环保局科技处,具体负责燃煤锅炉治理等工作。因为处室刚刚成立,他只能从头做起,查阅资料,建立档案,完成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撰写了几十份文件,让我市燃煤锅炉的基础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到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贾晓龙有多敬业?大家会说,他心里装着本“全市5000台燃煤锅炉账”。

  几年来,他把全市5000多台锅炉按吨位、型号、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一一核实清楚,登记在册,输入电脑。为了让每台锅炉每个数据都不出错,他不是简单登记,而是每个单位逐一核实,每台锅炉逐一查证,有的现场甚至去过四五趟。不知道经过多少个日子的奔波,多少个不眠之夜,贾晓龙最终建立了全市燃煤锅炉数据库,实现了对锅炉的动态管理。这些数据,成为燃煤锅炉污染整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为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4年10月,西安市对污染严重的大型燃煤锅炉开始了新一轮的拆改攻坚战。12月,市政府要召开燃煤锅炉污染治理现场大会,对违法单位进行现场曝光。同事周华回忆起和贾晓龙共同工作的情景,非常感动。“我们一路跑了碑林、新城、莲湖、未央、灞桥5个区,从早上9点出发一直到下午两点才吃上饭。”对20多家单位进行暗查,取得了有效数据。

  为了提高企业拆改燃煤锅炉的积极性,2004年前后政府给相关单位发放补偿款。每台燃煤锅炉型号、吨位不同,改后烧燃料不同、补偿款也不同。一台锅炉补偿款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一个单位有几台拆改锅炉,补偿款就是好几万元。这在外人眼中的“肥差”,对贾晓龙来说,却是一项不能有差池的工作,根本没想过以权谋私。每次他都亲自去核实锅炉的真实情况,把足额补贴发放给符合政策的拆改户。

  “他负责的款项大概算下来有2000多万。”贾晓龙做到了笔笔清楚,没有一笔糊涂账,完全是公开公正的。“他总说,这些企业其实也很不容易,一定要算准确。”至今,他的电脑里还清晰记录着每一笔补偿款的发放数目。

  在与贾晓龙打交道的单位和企业眼中,他更是个值得信任、为企业着想的人。

  杨小军是东郊建材医院主管后勤的负责人,作为2004年碑林区试点型煤(环保洁净燃料)的单位,他说当初同意改烧型煤,很大一部分是被贾晓龙的执著和韧性打动的。“对企业来说,型煤固然环保,没有黑烟了。但是型煤比原来的燃煤贵很多,算下来一年成本要高出许多。”为了说服他,贾晓龙一大早来到建材医院,见杨小军生气,他不愠不火,摆事实、讲道理。眼看到午饭时间了,他自己跑出去吃了一碗面。“中午不回了,下午你上班,我继续来。”这碗自己埋单的面感动了杨小军,他终于同意了。可2005年,一年用型煤算下来费用增加了5万多元。贾晓龙知道后,想方设法为他寻找解决方法。去年,他向建材医院推荐了一种不粘接的煤,一样环保但成本比起型煤,一年能省1万多元。

  同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工作中的难处,他积极处理,从不黑脸相对。但同时,他也绝不以权谋私。工作中他常去企业,有些老板问他有什么困难要解决,他从不开口。一些人在检查验收或者考核办证中,想从他这里托关系走后门,他总是拒绝。和他打交道的企业很多,提到他言语中都充满了深深的敬佩。

  按照分工,贾晓龙每天都要负责群众来信这项重要的“窗口”工作。一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怒气冲冲地冲进贾晓龙办公室,大发脾气。贾晓龙赶紧迎上去,扶老人坐下,“别生气,慢慢说,有什么事我给你解决”,了解详情后,他立即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老人的问题,又把老人扶下楼。他还兼任处室内勤,一干就是五年。大到撰写处室工作总结,小到办公用品的领取,他都干得细心周到。“环保局办公楼每晚加班加点而亮灯的办公室中,总有贾晓龙的身影”,许多同志回忆说。

  妻子袁锐工作忙请假难,贾晓龙又是一到周末就加班,年幼的儿子无人照料,他就只好带着儿子去单位一起加班。时间长了,儿子不愿去:“爸爸的办公室总是堆满了各种书籍和文件,他又总是不停地写呀画呀,老不理我,真没意思!”

  10年中贾晓龙只请了两次假。妻子袁锐说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忙碌:“他总是那么忙,好像总有干不完的工作,10年中他只请了两次假,一次是结婚,一次是考研究生。考研的7天假中有4天他是在办公室上班。”多年来,他一直过着忙碌而清贫的生活。妻子劝过他下海,放弃工作。他说:“当初上大学我选了这个专业,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我不能轻易放弃。”1998年西安市从全国和全球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退出;1999年在全国38个非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前十;2000年在全国38个非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六。大气环境质量2002年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仅为175天,到2003年跃升到255天,2004年260天,2005年290天,2006年289天,2007年上半年已过150天。

  结婚七年:固守清贫坚持理想

  大家都说,贾晓龙工作上是“拼命三郎”,自己的“家”也穷得叮当响。他结婚7年,至今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贾晓龙和妻子日子过得不宽裕,经济上很拮据。贾晓龙一月工资1200元左右,没有固定工作的妻子一个月才几百元。儿子上幼儿园、每月房租水电费,赡养老人的花销,算下来,三口之家每月收入不足2000元,日子的确紧巴。

  贾晓龙的儿子今年6岁了,他们还是在外租房子住。这个“家”离单位很近,每月房租只有400元,他们一住就是4年。走进他们的“家”,很难想象一位公务员的家这么简陋!

  房子里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床、沙发和桌柜,都是房东留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家具。没有什么电脑和微波炉,找不到一件现代化的家电。卧室墙上那台小液晶电视算是最奢侈的家电,是亲戚淘汰给他们的。贾晓龙不离身的手机,也是岳父淘汰的老手机。“只要能打就行”,贾晓龙觉得生活苦些没什么,“最重要是干好工作”。

  一天,贾晓龙破天荒请同事杨明哲吃了一顿“大餐”。对贾晓龙来说,大餐就是两碗刀削面,外加两个凉菜和两瓶啤酒。这么普通的饭他平时难得吃上一顿。结账的时候,杨明哲根本就没想着让贾晓龙掏钱。可贾晓龙却一再坚持结账,神秘地告诉他原因,“我今天高兴,因为终于还完了结婚时的欠账”。这笔欠款虽然只有两万元钱,贾晓龙却为此省吃俭用,足足还了五年多。这天,压在心头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哪怕嫁给他的时候,就知道会是现在的结果,我仍然会选择他。我们虽然清贫,但非常幸福。”妻子袁锐坚定地说。

  贾晓龙常常加班到深夜,但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着干家务。只要有时间,他就扫地、做饭、给孩子辅导功课。他对妻子是愧疚的,通过“透支”体力来尽他的责任,而且从来不发脾气。儿子出生后,贾晓龙对孩子的心是最重的。只要有空,他就骑着自行车到幼儿园接送儿子,并挤出时间带着儿子到市内的公园玩。幼儿园老师说他给孩子写的评语最好,最用心。

  贾晓龙最喜欢绿色,因为绿色代表着他钟爱的环保事业,因为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珍惜生命中每一抹绿色,守护着儿子的绿色童年。

  住院后,6岁的儿子到医院看过一次贾晓龙。不经事的儿子天真地问:“爸爸身上为什么插了那么多管子?”袁锐不知怎么回答,只好说:“这是新的治疗方法,爸爸很快就好了。”随着最后一刻的临近,袁锐轻声和丈夫商量,要让儿子来见他最后一面。贾晓龙反应剧烈,已经说不出话的他在病床上使劲摇头。“老公,儿子不见你最后一面长大了会怪我的。”袁锐泣不成声。贾晓龙更是摇头,为了表示抗议他开始咬自己的舌头。心疼的妻子把自己的胳膊伸过去,“你咬我吧,你咬我吧”……“老公你太残忍了,怎能不让孩子见你最后一面……”直到现在,儿子也不知道他最亲的爸爸早已离开人世。“我怎能不理解他,他害怕这种离别会给儿子带来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他想给儿子一个快乐明媚的童年。”

  最后两月:最牵挂的还是工作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贾晓龙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不哭、不埋怨、不后悔,甚至不问一句病情。最让他牵挂的始终是他的工作。“医生说他一年前就感到明显疼痛,不应该这么晚才发现,如果早发现早治疗,胃癌的成活率是很高的。”妻子袁锐哭着埋怨自己不够心细,“其实,到医院看病之前,他胃痛难忍已经很久了。”

  从去年10月起,贾晓龙时常感到胃疼,母亲和妻子多次劝他去看病,他总说:“工作这么忙,我抽不出时间。”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发展到半夜痛起来满床打滚。可早上稍微好点,他就跑去上班。今年3月份,贾晓龙疼得在床上趴着起不来,在妻子的一再哀求下,他才不情愿地去了医院。“没事,打几天点滴就好了”,贾晓龙安慰着妻子。B超检查显示,贾晓龙的腹部出现积水,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都病成这样还上班!”连医生都非常震惊,让他立即住院。可他牵挂着办公桌上没写完的材料,下午打完吊针又偷偷回到单位。

  同事得知他病了都来探望,贾晓龙对病情只字不提,却焦急地询问大家的工作进度。同事一走,贾晓龙更想出院了,他心急地对妻子说:“现在也查不出来病,大家都忙不过来,我干脆出院工作好了。”同事们流泪了,“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惦记工作。”虽没能出院,可他躺在病床上满脑子还是想着工作,说的最多的还是工作。身体日渐虚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的时候,他还一直开着手机。他怕别人有事找不到他,他怕耽误工作。

  “他住院期间,正好赶上我们申报环保科技项目,我一天要给他打五六个电话,他有问必答,从不推辞,根本不说他在住院。晚上还回电话询问进展情况。”回想到这些,正阳公司的副总经理林玢非常难过,“他怎么这么敬业啊,病了都不说。当时如果知道他生着那么重的病,我怎么也不会麻烦他的。”过去的同事吴金文去医院看他,他对自己的病情只字不提,却大谈型煤推广的事。市环境监理处的安建炜去医院看他,“人已经瘦得没了人形,可一见面他就问我考研交作业的事情”。最后一个月,疼痛症状越来越频繁,贾晓龙似乎明白了自己的病情。这时他却显得异常平静,抓紧把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同事,还耐心地告诉他们应该注意的细节。

  贾晓龙在医院的日子里,环保局的领导和同事们也时时牵挂着他。大家自发地到医院探望他,临走时你一千我几百元主动捐钱。“拿着,一定要拿上”。看到护理人手不够,环保局一些年轻干部还要求排班护理,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就来到医院悉心照顾贾晓龙。环保局的干部职工也踊跃捐款,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数万元。

  “五一”长假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同事们去看望他,他们搀扶着晓龙坐上轮椅,含着眼泪把他推到附近公园里。这是他最后一次和大自然亲近,大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贾晓龙看着他最爱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感到很幸福。

  生死离别:千人落泪惜英年

  5月18日,贾晓龙的葬礼在三兆最大的灵堂举行,布满花圈的灵堂大厅被前来送别的人挤得满满当当。现场一片肃静,看着照片上他的音容笑貌,全场人潸然泪下,近千人的送葬队伍都为贾晓龙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他是最让我感动的病人,”说这话的是陪伴贾晓龙走完最后一程的李医生,“他是微笑着离开世界的”。西京医院是贾晓龙最后治疗的医院,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周。胃癌到晚期给病人带来的剧烈疼痛是难以忍受的,贾晓龙始终微笑面对。每次发作起来,贾晓龙疼得大汗淋漓,腿部严重浮肿的他只能趴在床上,用枕头顶住胃部,咬紧牙关,实在疼得顶不住,他就咬住舌头,把舌头都咬出血,他也硬是没喊过一次疼。疼痛发作之后,他气喘吁吁,可抬眼看见泪流满面的妻子,他会使出最大力气,硬挤出笑容,安慰妻子,“我没事,没事”。

  李医生感叹着,“他太坚强了,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不是靠吊瓶延续生命,而是靠超人的顽强意志!”朋友同事含着泪探视他,他睁开眼睛,向他们挤出笑容。就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贾晓龙仍在微笑。

  贾晓龙平静地离开后,李医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佩。他流着眼泪亲手给贾晓龙尸体消毒,送到太平间。而这些医生一般是不做的。

  贾晓龙活着时,一直放心不下妻子、儿子和母亲。现在他可以放心了。市环保局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已经帮助袁锐安排了固定的工作。而6岁的儿子一直到十八岁,每月都有抚养费。一直没有工作的母亲每月也有了固定的困难生活补助。

  “一张书桌、一间书房、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妻子袁锐说她一直希望能给贾晓龙这样的生活。虽然他们一直为此努力,可贾晓龙的英年离世,使袁锐这个愿望再不能实现了。贾晓龙走了,十年的衣服一个纸箱就装满了,妻子将他的手机、眼镜和书本一同入葬,因为她知道,他什么时候都离不了这几样东西。他的工作似乎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结束,妻子袁锐留下了他的电话卡,直到现在还有人打工作电话。“我说他走了,对方问贾晓龙什么时候回来……”

  在清理遗物时,同事们打开他的电脑,里面保存最多的是他未完成的工作;打开他的书柜,里面存放着他编写的文件、条例,还有数十万字的工作笔记。“我想找一件可以留给儿子做纪念的东西都找不到,找一下留给我的只言片语也没有,他真是把蓝天白云看得胜于一切。”泪流满面的妻子动情地说。

  在整理他的档案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普通环保工作者履历中沉甸甸的荣誉:1999~2001年连续三年被市环保局评为“优秀公务员”;2003年被推荐为西安市级机关“人民满意的好公仆”候选人,受到市直机关工委的通报表彰。

  如今,置身闹市的人们看到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了,又可以重新享受到“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了。阴阳两隔,望天思人,古城的蓝天白云是人们对贾晓龙同志永远不变的怀念,绿树花香是大自然对天堂中的贾晓龙最好的纪念。

  记者感言:贾晓龙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似乎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久久震撼你的心灵。他对自己一无所求,对理想从未动摇,对工作竭尽全力,对妻儿有大爱,对父母尽孝道……10年如一日,他始终用一颗真诚、无私的心灵,不知疲倦地工作。令人感慨的是,在人生许多条道路上,他选择的环保事业还有很多人同行。贾晓龙这样的典型在我市的环保队伍中比比皆是。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因为责任重大,我市的环保队伍中凝聚着一份特殊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他们排除万难、埋头奋进,殚精竭虑……让我们每个人都珍惜环境,为环境保护奉献力量!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