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4 11:14 |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2-04-03 16:02:52 | 查看:280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通讯员 刘明明 屈慧莹
4月2日凌晨两点,吉林长春室外温度直逼零摄氏度。带着一身疲倦的邓晰泽终于回到了住处,时隔8小时后,她再次用手指点亮手机,映入眼帘的是丈夫发来的微信。
“防护服一定要穿好,多检查几遍,注意安全,一家人等你平安回来。”
“按时吃饭,别等饿了再吃。”
……
过去的一个月里,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0.3万余例,波及29个省份,吉林省累计报告感染者超4.4万例。
作为驰援长春中韩合作示范区方舱隔离点的首批医疗队队长,来自长春爱尔眼科医院的邓晰泽医生,与其他13名队员一起,已连续在抗疫一线奋战10天了。
时间回溯至3月20日,得知医院统计入舱抗疫人员名单后,90后医生邓晰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授命担任长春爱尔医疗队的领队。4天后,长春爱尔眼科医院派出6名医生、8名护士进入方舱。方舱隔离点共有5个舱,400多个床位。
邓晰泽带领的医疗队是第一批到达的医疗队伍,“这个方舱隔离点是新开的,我们来的时候还没有密接者入住,我们是‘开荒者’。”
长春爱尔眼科医院院感负责人、屈光手术科护士墨秋梅主要负责此次方舱隔离点内的感控工作。头三天,为了保障所有队员的防护达到标准,邓晰泽与墨秋梅每天要入舱“查缺补漏”,开会部署工作,协调相关事宜。那段时间,她们一共只睡了八个小时。
墨秋梅说,睡眠不足还不是最大的挑战,由于方舱内都是密接者,院感防控工作不容有半点差错。
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加之休息不足,墨秋梅在住处晕倒了。医疗队的同事知道她辛苦,轮班时有意减少她的班次,但遭到墨秋梅的反对。“院感工作不能有一点疏忽和放松,不进舱看着,我不放心。”她说,只要还有一名密接者在方舱隔离点,院感的这根弦就要一直绷紧。
经过三天的准备后,3月27日,方舱隔离点迎来32名首批密接者。邓晰泽和队员们按照流程,分批为他们进行全身消杀,记录每个人的情况,同时,时刻留意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
跟以往的工作相比,方舱隔离点内的工作更多的是护理方面——测量记录体温、进行核酸检测以及观察密接者的情绪变化。同时,面对突发情况,能否及时启动应对预案,同样至关重要。
“医生,我现在好疼,你快帮帮我吧。”3月29日,一位60多岁的密接者突然身体不适,交流后,邓晰泽得知老人患有肾结石,因来得匆忙,并未随身携带药物。随后,邓晰泽当即与舱外志愿者取得联系,安排采购药物,第一时间送到老人手里。
与平时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不同,方舱隔离点的医护人员不光要“慢”,更要稳。“隔离点的地面是铁皮的,所以走路时必须要高抬腿,不然防护鞋套容易磨破。而且,走路也不能太快,否则会增加气溶胶流动,增加安全隐患。”邓晰泽说,每天,她都告诫自己和队员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只有先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才能保证密接者、志愿者以及更多人的安全。
3月31日,方舱隔离点再次开放了一个有105张床位的新区域,长春爱尔医疗队开始接管这里,继续开展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这个在方舱隔离点算比较大的,但我们坚信能战胜一切!”邓晰泽说道。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