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30 17:22 |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2-03-28 19:55:02 | 查看:357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玉波
连续23个月,无漏探、无误判、零责任断轨,集宁工务段探伤车间探伤工们用妙手匠心为列车安全运行“探”出平安路,被亲切的称为钢轨上的B超医生。
据了解,集宁工务段探伤车间担负全段1407.72公里正线,512.37公里站线岔特线,1425组道岔探伤检测任务,由于承受来往列车的碾压和本身金属热胀冷缩的特性,在钢轨内部经常会产生伤损一些伤损仅几毫米,且多在钢轨内部不易被发现,这时就需要探伤工发挥作用。
作为钢轨上的B超医生,探伤工们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和手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给钢轨进行“体检”,及时并准确发现钢轨内部存在的细微伤损,并根据钢轨的伤损情况及时通知线路工区进行整治,2021年探伤车间全年检测线路15034.6公里,焊缝15784头,共计发现重伤钢轨294根。
创新工作方法 为钢轨设备“悬丝诊脉”
冬季防断压力巨大,如果只靠手推式常规探伤仪无法对重点地段进行加密检测,甚至连规定周期检测任务也无法完成。
集宁工务段探伤车间探伤工们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双轨式探伤仪等新式仪器分析其伤损原因和发展规律,并在以往探伤管理的模式上建立多级数据交叉回放机制,增加数据集体分析研判环节,建立双轨探伤仪和常规探伤仪常态化互补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适应双轨探伤仪管理模式。2021年双轨探伤仪检测正线10512.4公里,共计发现重伤钢轨64根。
“慢行细检一丝不苟,眼盯耳听思想集中”这是探伤工作的真实写照,对于他们来说探伤工作不能出丝毫差错,一旦错过细微病害就可能造成钢轨折断等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认真检查每寸钢轨,这一习惯扎根于他们心中。
行走、检查、标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烈日当头、还是寒风凛冽,他们坚持绝对负责,为钢轨设备“悬丝诊脉”,为列车安全保驾护航。
打造技术过硬的队伍 组建“探伤会诊工作室”
随着草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线路质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也对车间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集宁工务段探伤车间按照医院“专家会诊”的模式,在2020年4月成立了数据回放工区,实行探伤仪定制化管理制度,选配骨干力量组建“探伤会诊工作室”,在以往基础上增加“会诊”环节。
探伤工秉承着“精准分析、科学研判”的工作理念,每日对发现的疑似伤波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并组织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复核检查,最大程度降低漏判、误判的可能性,2021年集体分析数据1468条,安排现场复核110次,确认重伤钢轨34根。
2022年唐包线第一阶段集中修期间,探伤车间成立计划管理协调小组,细致铺排探伤计划,从严卡控探伤作业周期,同时,强化探伤数据回放管理,落实数据两级异体交叉回放制度,充分发挥车间“探伤会诊工作室”效用,坚持每日集体分析研判,实现伤损综合检出率100%。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