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31 11:56 | 来源:中工网 2018-06-19 17:58:15 | 查看:518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拉坯大师”占绍林:半根锯尺走天下 做有匠心的艺术家(组图)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央广网景德镇6月15日消息(记者 孙冰洁)拉坯机开始快速运转,只见占绍林低着头,慢慢将双手放在旋转的泥巴上,神情专注又笃定,随着泥巴在手指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碗的形状,他将左手轻轻扶住瓷坯,在右手拇指与中指的共同作用下,碗身渐渐变薄,出现流畅优美的弧度,他迅速将坯泥截断,整个过程仅用了5分钟。
拉坯,陶瓷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拉坯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件陶瓷产品的最终质量。在优秀工匠辈出的景德镇,刚过四十的占绍林年岁不大,却已成为业内公认的“拉坯大师”,入行二十多年,他说自己不仅要做一名好匠人,更要做一名有匠心的艺术家。
半根锯尺走天下
景德镇城东近郊一代,聚集着许多制瓷工坊,穿过一众日式风格的店面走到尽头,远远能看到一个写有“占绍林拉坯体验基地”的招牌,从巷口拐进去,就是”拉坯大师“占绍林的工作室,一座五层小楼。
工作室有两千多平,在景德镇工坊中属于中等规模,每层功能分明,一层用于学生学习拉坯;二三层用于修坯及陈列,四层展示的是占绍林及学生的作品,五层则用于亲子体验。
大多数时间,楼下的学生们都在拉坯机前认真地练习拉坯,整个工作室安静的只听到门前的水流声。通常上完课后,占绍林会到四楼的作品陈列室,一边喝茶,一边打磨作品。
陈列室里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的是他的成名作,曾在2015年获得“古窑杯”全国陶瓷成型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的《酒足饭饱》。该作品将瓶、碗、杯3种器型层叠倒扣一气拉成,凭借优美的弧度、利落的线条形成的完美比例和造型,瞬间征服了评委。
这场比赛让时年37岁的占绍林一战成名,成为陶瓷界最年轻的拉坯大师,此后占绍林接连参加多场比赛,斩获多项大奖。
而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件物品却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半根生锈的锯条,占绍林把它放在代表作《酒足饭饱》旁,每当有人问起原因,他的答案都是:我的成功离不开这半根锯条,我是靠着它闯天下的。”
这半根锯条,就是占绍林打磨瓷坯的唯一工具。
拉坯、干燥、上釉、烧制是陶瓷制作的基本步骤。其中拉坯是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决定着整件作品的成败,也是手工制瓷中最关键、最难的一道工序。
由于陶泥材质较软,定型很难,稍有不慎就会坍塌,拉坯完成后,要进行进一步修行,一般工匠习惯用竹篾,独占绍林用锯条。“锯条软硬适中,又有弧度,结合力与美,拉坯的时候,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占绍林手拿锯条修坯,手上功夫精到微毫,从器物造型、坯体厚薄、流线弧度都拿捏得非常精准,且速度极快,毫不拖泥带水。凭借好手艺,占绍林年纪虽不大,却广受业界认可。
博采众长敢于突破
占绍林老家位于距景德镇三十多公里的占家村,如果不是误打误撞进入陶瓷行业,他时常觉得自己今日可能还在四处打工,为生活奔波。谈起与陶艺结缘,他说纯属机缘巧合。
因为家庭变故,当年刚上初一的占绍林不得不辍学,赚钱养家。在16岁来到景德镇拜师学艺前,他收过废铁、抓过蛇、当过泥瓦匠,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直到因为姑姑的帮助,进入景德镇拉坯行当拜师学艺。
因为人机灵又勤奋,只用了一年半,占绍林便学成出师。开始在各个陶瓷工坊做工,未成名的拉坯师傅赚钱不易,2003年左右,占绍林曾一度想要放弃拉坯,随朋友经商,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从此占绍林收了心,决心一心一意在陶瓷界作出一番事业。
如今他被业内尊称为“拉坯大师”,不仅因为20多年的纯熟技艺,更在于他突破了景德镇传统拉坯技艺,把陶瓷造型由传统三节拉法改成一次性拉成。
按照景德镇的传统技艺,做一个陶瓷大件,需要分三节做好以后,再组合在一起,工序多、成本高,艺术效果也没有一次性成型的自然、漂亮。善于琢磨的占绍林在参加过一次技能大赛后萌生了念头:能不能一次性成型?
然而,真正上手的时候,占绍林发现困难比想象大得多。“拉坯是一项精细活,手上的力度稍有差错,都会前功尽弃,做十次能有八次是失败的,力度、水分、干缩比,缺一不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次改进拉坯工艺后,占绍林终于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重大突破,成为景德镇大物件一次拉坯成型第一人。
“当时很多同行都过来观摩学习,但是这个不是一下子就学的会的,得靠自己的审美和技艺的结合,需要经过长期的苦练才能成功。”谈到当时的成功,占绍林如是说。
他并不避讳对自己工艺的自信。“我做出来的东西,别人很难模仿,因为我随时会有自己的创意加进去。”因为“不按常理出牌”,占绍林常被视为拉坯界的“异端”,对此他却并不认同。
“创新也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如果没有基本功的历练,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我的创新只会是空中楼阁。”
“最终,我想成为一个艺术家”
占绍林的作品,纹样繁简相宜,既有中国传统韵味,又含西方现代艺术之灵动之美。
看上去似乎“轻而易举”的拉坯过程,浓缩的是占绍林20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钻研。“拉坯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通过你的坚持和创新,一件件新鲜玩意儿在你手中诞生,又是一件特别有乐趣的事情。”占绍林告诉记者,时至今日,拉坯对于他来说,始终源于兴趣,而决非机械性重复的工作。
所以,谈起“匠心”,他认为兴趣与勤奋缺一不可。“拉坯你仔细琢磨,结合的是物理学、动力学、平衡学。它要一个支撑,力度不均匀的话它容易倒,支撑度不够的话它容易塌……”谈起拉坯,占绍林有一套又一套理论,专业名词出口成章,很难想象他仅有初中学历。他坦言自己年少辍学,更多的经验都来自于“吃百家饭”,即汲取百家之长。
有一次,占绍林接了一位艺术家的一项工程,坯体完成后,因为跟要求相差两毫米,不得不重做。但正因为此,占绍林从此对坯体厚薄可练就精确到毫厘的本事;因为文化课欠缺,他专程结交拜访艺术院校老师,在与其合作中完善自己对制瓷工艺的理论修养。“我不仅要做一名工匠,我的更高追求是做一名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
如今,占绍林将大量时间用在开设工作室、培训学生。对此,他有自己的打算。“好的技艺不能只留着自己欣赏,应该传递给更多人。”“我学徒时只有中午才能摸机器,只能摸一会,出师出来你的手艺很差的话别人不要。”如今占绍林带徒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原材料和大量的练习时间。但有一条原则,手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不准接私活。对此,他有自己的理由,“你只有做到精益求精以后,别人才会更加认可你的作品,所以不要心之过急,慢慢来,是金子它都会发光的。”
时至今日,每年都有几十所院校的师生来他的工作室学习和实践,他带出的徒弟也遍布全国各地。“你既要把东西做好,做出新意,还要做好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