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31 11:35 | 来源:中工网 2016-07-26 15:48:37 来源:央视网 | 查看:469次
央视网讯(记者 刘春妍)7月15日11时19分50秒,“蓝海豚”和“金凤凰”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徐客运专线上交会,单列全程车速421.9km/h,嗖的一下,全程不到两秒!
这是拟运营高铁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420公里的交会,创下世界高铁动车组交会实验最高速。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调试专家周勇此时就坐在“蓝海豚”列车中。虽然已经坐过无数次亲手调试的动车,但是这一次,他仍感觉非常激动。“那一刹那,记忆一辈子!”他说。
扎根电气调试28年
窗台上摆着大量专业书籍
调试是高速动车组在厂内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也是交付客户的最后一道保障,动车组里上万个电、气部件,有一个出错都可能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从18岁进厂,周勇扎根电气调试28年,他和他的团队手中调试的高速动车组超过1000多列,安全运营超过13.8亿公里。
1987年,18岁的周勇子承父业,来到四方机车车辆厂,从事柴油机的综合实验工作。因为爱琢磨调试的新方法,周勇渐渐练就了一身绝活,成了公司的首席制造师。
2004年时,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周勇手里调试的列车,从普通的机车车辆换成了高速动车组。尽管心里有所准备,但第一次见到动车时,周勇还是被它的高速惊呆了。他感觉中国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尽快掌握高速动车组调试技术,他和同事抓住去日本的机会猛学习。然而,他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外方专家只会教授机械化的知识,工艺技术却一点不教。在周勇看来,搞不清原因,等于没有真正掌握技术。该怎么办?
一个办法,少睡觉!从夜里一两点睡,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学习,周勇和同事自我加压,咬牙坚持了两个月,周勇每天边学理论边做实验,工作笔记达几十万字。
从厂里运出去的每个车型周勇都参与调试,经过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经验,逐步走上自我研发之路。
中国第一代“高铁调试工人”
提起周勇的名字,厂里的工人没有不认识的。
身为中国第一代“高铁调试工人”,周勇和他的团队开拓性地建立了模块化、标准化的高速动车组调试作业体系,编制的《高速动车组调试作业要领书》成为高速动车组调试的“宝典”。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我国高铁技术逐渐走在世界前列,也逐步转变了外国专家高傲的印象和态度。
2007年,在一次国际化采购中,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发现一款传感器存在问题,但是外方拒不承认。周勇和团队就对器具进行测试,并将数据等证据传至对方企业。对方看到传真后,立刻组织检验,最后发现的确是自己产品的问题,于是派人来道歉,并鞠了三鞠躬。周勇说:“这不是冲我个人鞠躬,而是对我们的技术表示尊敬,当他觉得你强时,他会尊重你,尊重你的技术。”
2008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自主开发世界最高标准的时速高达380公里的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周勇再担重任。
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点击的电流每上升一个等级,电器调试难度、复杂程度就成几何倍增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周勇坦言。
为了CRH380A调试,周勇整整“蹲”了两个月,修改出厚达105页的作业要领,实现了高速动车调试技术的全面创新,将调试周期从14天压缩到6天。
爱动脑筋的“点子王”
周勇和团队共同研制的“光和电之谜”模型
在厂里,有一间以周勇命名的“周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窗台上摞的满满的专业书籍,供操作练习的工作台、写着密密麻麻专业术语的黑板,和挤满房间、各种自己研制的“物件”,让人仿佛走进一间科学家的奇幻小屋。
周勇说,一线工人不再是简单的进行手工操作,而是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而面对知识,周勇总有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仅他自己爱学习,他还要带着工人一起学。可是怎样才能勾起大家的兴趣呢?周勇决定“寓教于乐”。
工作室里有台3D打印机,周勇和同事有时会将高铁调试的设备打印出来做模拟实验,有时又会打印出手机支撑架,娱乐娱乐紧绷的神经。
有一阵子大家忽然对磁悬浮列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勇就带着电工、钳工、焊工等多工种人员组成的团队一起制作了一个模型,取名为“光和电之谜”。模型下面是个四方体,四个面分别将线路知识、电工知识等日常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囊括其中,一把钥匙轻轻一转,电流经过的地方线路逐节亮起来,顶上的“车”字就漂浮起来。“就是把平时不可见的东西让他看见,更加直观的对自己的工作有个了解。”周勇自豪的说。
三分手艺,七分工具。得心应手的工具不仅能提质增效,还能发挥一线工人的技能优势。观察现场、发现问题、丰富意见,周勇每天都要到现场取经。看到焊工每次焊接时产生铝削飞溅,清理起来很麻烦。于是周勇通过多次实践和现车验证设计出了钻孔与吸尘一体化工具,焊工在作业时既节省了收集铝削的时间,也保证了现车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知识今天不学,明天就缺。”周勇总是把这句挂在嘴边。正是用这种近乎“笨拙”的方式,周勇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也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安全意识,才让每位坐在高铁上的乘客体会到安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