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22:28 | 来源:中工网 2018-04-12 14:08:07 | 查看:871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航天“手艺人”王保森:薪火传承 桃李争辉
1985年1月王保森从部队转业进入航天科工二院工作。从一开始对车床技术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北京市首席技师和航天科工首席技师,这期间巨大的飞跃来源于其三十多年来的孜孜以求。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当王保森脱下军装抱着航天报国想法投身航天事业,准备大施拳脚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份磨刀的工作。然而看似平凡的工作,其实与我国的导弹装配和发射技术紧密相连,每一项精密技术的研发,都为我国导弹航天技术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王保森勤奋努力,尊敬师长,车间老师傅都乐意将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授给他。不仅好学,王保森还是一个爱“较劲”的人。他喜欢跟别人“较劲”。工作中如果有了分歧,他一定据理力争,只为更好的完成工作。他更喜欢跟自己“较劲”,不断挑战自我,甚至“入魔”,只为让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入行时师傅说,“车工不磨刀,手艺没学到”。车工刚入行,主要的工作就是磨刀,对几百根车刀做上万次的修整,就这样将技术夯实打牢。所谓“车工一把刀”,就是要时时刻刻都在打磨,直到把长条的车刀磨到手里拿不住为止,周而复始。从基本的车刀到复杂的机床,王保森都要把工作原理摸透。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这一箱子的工具都是师傅们手工磨制的,磨刀是车工入门的基本功。刘朝辉刚入行做学徒的几个月,都是在磨刀中度过的。这项工作非常枯燥,但是必不可少。能不能通过这几个月枯燥工作的挑战,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入行的重要“考核标准”。工匠所有的记忆和感觉,都在手上。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王保森的徒弟李文忠讲述着师傅教导中的一些小事。作为有着多年一线实践经验的技术大师,在不断提升自我技能水平的同时,对于“导师带徒”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教徒弟就像放风筝,既要给他们自由的发展空间,又不能跑偏,不能断线。”从2006年至今,他一共带过10多个徒弟。他带徒弟讲究一视同仁,只要肯学,他就耐心引导,倾囊相授。同时,针对每个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他的教导也因人而异。如今,徒弟们都在岗位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刘朝辉与师傅王保森在研讨车刀的角度。至今他都很感谢师傅,这是他进入行业的领路人。刚走出校园的刘朝辉还带着浓浓的理论色彩,不够“接地气”。然而把产品从“图纸”变为“现实”,需要不断的琢磨领悟与实践,在师傅的引导下,他发挥自己的数控特长,将书本学到的知识在平日的工作里慢慢的融会贯通,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手艺,就是这样代代传承、完善下来的,没有捷径。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2017年3月,刘朝辉在《中国大能手》海选舞台上将一根铁棒车出绣花针,实现了黑黢黢的物料向明闪闪的绣花针的蜕变,以高人气通过网络投票,拿到入场券。近日,刘朝辉更是凭借过硬的本领,突破极限,实现了铁杵成丝。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2014年,刘朝辉斩获了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车工组亚军,谱写了一段师徒同为“全国技术能手”的佳话。同时也开启了王保森“金牌教练”的北京市专家组成员的生涯。2017年刘朝辉成为 “不忘初心跟党走,圆梦京华谱新篇”北京市百姓宣讲团成员,到各个企事业宣扬工匠精神,传播正能量。他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代表为广大“工人兄弟”发出声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工人作为“手艺人”渐渐被时代的浪潮压低了声音。埋头劳作、不善言辞向来是工人的标准形象,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工人”的故事也很精彩,也该被时代铭记、被世人触摸。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多年来,除了厂内的“传、帮、带”,王保森还作为北京市的数控总教头,带领选手参加技能大赛。2013年,在中国航天科工技能竞赛上,他带出来的队员包揽了数控铣工组的前三甲。王保森致力于专业技术的研究,钻研出多项操作技能的诀窍:《多刀位刀体》一文解决了复杂工件一次装卡,完成多种切削的过程;《橡胶密封圈加工方法改进》通过分析软性材料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变形与回弹机理,设计精巧工装,克服厚橡胶类材料加工中弹性变形问题,实现了橡胶材料的车削加工。现在,他的工装和论文成了以他命名的大师工作室的两套教材,惠及了全集团的一线工人。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2013年后,以王保森命名并担任负责人的航天科工集团技能大师工作室、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和科工二院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继成立,他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忙碌了。他将工作室打造成创新发展孵化器,取得国家专利2项;打造成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出8名“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等核心技能人才。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国家“工匠榜样”、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航天科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航天科工二院劳模创新工作室三位一体的“掌门人”……多重盛名之下,王保森只是淡淡地说:“其实我就是个‘航天手艺人’。” 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目前,工作室除了科研,大概有40%的重心放在人才的培育上。2018年二院第一期技能培训班刚刚结束,在未来,这种授课工作室争取要每周举行一次。“为师育人,薪火传承,这是我至死都不能放下的心结。”王保森坚定地说,他也是这么做的,并将一直坚守下去。中国网记者 杨楠摄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