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21:10 | 来源:中工网 2017-10-09 16:41:30 | 查看:555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海兰江畔的钻探铁人郭广波:人心与地心进行交流
郭广波在钻探工作台旁观测仪表数据。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中国青年网延吉9月24日电(记者 刘利影)距离吉林延吉500公里左右的仙人桥镇富民村山脚下,竖起了一座26米高的钻探井架。这是郭广波和队友们正在勘探的一个油页岩项目。钻井工作台建在30度斜坡的山脚下,四周全部是高山,开车在山路上走五六分钟能够到达山下的村子。未来5个月,郭广波和他的兄弟们要在这座山上度过,计划向下勘探3000米。如果钻探过程不顺利,这个时间可能会延长。
从技校生到钻探大师
郭广波在向记者介绍钻探工作进行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初见郭广波根本无法将他与专攻“深、斜、难”钻探孔的技术大师联系在一起。长期钻山穿林生活在野外的他皮肤黝黑,身材精瘦,有点像东北黑土地上的庄稼汉子,朴实认干不善言语。记者到达当晚,仙人桥镇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初秋的东北山区凉意更甚,从作业点匆忙赶来的郭广波讲话的时候时不时会咳嗽几声。
郭广波现任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钻探分队队长,参加工作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从事固体钻探、钻井施工工作。他祖籍在山东,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市,美丽的海兰江在此汇入图们江支流布尔哈通河,父亲退伍后来到地质队做钻探队员,后来18岁从技校毕业的他也进入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工作。
钻探取芯工作环境艰苦、施工过程中不确定性大,既考验身体条件也考验心理素质,是一份“苦差事”。钻探队员们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了一句调侃自嘲式的顺口溜: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钻探的。
苦归苦,可是钻探取芯的重要性却不可小觑。所谓“取芯”,就是要把地下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物质岩层通过取芯管原封不动地抽取出来,供委托方的检测部门使用,以此来勘探预估取芯区域内地下物质的分布和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钻探取芯来确定矿产的储量和分布。
郭广波介绍,钻探的难点是看不见地下的情况,但是要保证打孔准确不偏、防止岩石坍塌并且不能丢失材料,丢失一点材料都会对后续分析结果产生致命影响,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是睁着眼睛干闭眼睛的活,看着像粗活实际上是非常细致的活。”钻探打孔听起来容易,但是各项操作都是以毫米的标准来计算的,要求十分严格,就像蚂蚁搬家似的将地下的物质提取到地面上。
从开孔到最后的封孔中间有很多道工序,许多工作是在地底下完成的,看不见摸不着,上千米的地下结构不断在变化,靠的就是细致用心和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钻探工作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细节之后才能拼接出满意的结果,郭广波就是靠着工匠的耐心认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钻井绝活。
郭广波介绍,过去的钻探作业讲的是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快速应对妥善解决,现在重视的是工作开始前通过分析地质条件预防事故的发生,一个是处理一个是预防,总体而言,要求更高了。以行业的标准来看,预测事故准确率达到80%就是能手,而郭广波能够达到85%。
专啃硬骨头的“三超操作法”
郭广波和队友正在进行的钻探项目,计划向下勘探3000米。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几十年的工作中,郭广波遇到了各式各样复杂的钻探条件,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绝活“郭广波三超操作法”,专门针对复杂地质条件打超深孔、超斜孔和超难孔。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推进,郭广波所从事的钻探取芯工作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施工打孔容易的地方越来越少。“三超操作法”就是针对不同矿区、不同地层条件以及其钻进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技术措施,确保钻井系统的精确性。
工作中遇到“硬骨头”是常见的事,复杂的地层条件、恶劣的地上条件、枯燥的重复劳动以及职业病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郭广波和钻探队员。
郭广波与队友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漠河北极村开展钻探工作。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供图
2010年深秋,他们在黑龙江省漠河北极村为吉林大学的一个科研项目做地热井勘探,项目地层条件复杂,郭广波和队员们就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野外作业,大家裹着棉衣棉帽子御寒,手机放在口袋里十分钟就冻关机了,施工环境十分恶劣。
外部条件恶劣不是做不好工作的借口,为了克服施工困难,郭广波想了不少招儿,改沉积岩地层适用的复合片钻头为金刚石钻头,巧妙地用防冻剂和食盐维护冲洗液性能,以此来提高钻井效率;在滴水成冰的温度下作业人很难熬住,郭广波把砖头用炉火烘热,大家工作时垫在脚底下保暖;绞车绞绳工作时带着泥浆眨眼间就冻成冰坨,郭广波就让队员两人一组,一人拉绞车一人抽打钢丝绳防止结冰。
就这样,凭着多年来的实战经验、用心总结的理论知识以及开动脑筋想的“土”方法,凭着地质人吃苦耐劳的“铁人”精神,郭广波和队友最终在70天里顺利完成了钻进终孔1623米的成绩。而之前,因为地层复杂坚硬大庆人曾用半年时间只钻进600米。
除此之外,郭广波带领自己的队伍创造了多项地质钻探记录,曾完成60度斜孔钻进到600米深的作业任务,也打过吉林省最深记录的2500米地热井施工钻探项目。
对于野外地质钻探工作来说,要有能力应对随时而来的突发情况,粗中有细的工作态度重要,迎难而上不喊苦的韧劲更重要。行业内的工匠们总是能够化枯燥为动力,在艰难的条件中精进技艺。
“一家三口在三个地方”
钻探工作台内的安全须知和工作规范。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郭广波和队友最近进行的是仙人桥镇富民村油页岩勘探项目,工作实行三班倒,每班四个人,加上司机和后勤,一个队伍有十五六个人。本次计划向下勘探3000米,机器一旦开动中间就不能停,顺利的话大家要坚持5个月。
钻探工作受地质条件限制,工期不确定,有时候在野外四五个月都不能回家,家里一切事物都不能打理,“我爱人在延吉,儿子在河南洛阳读书,我在这儿,一家人在三个地方。”郭广波笑着对记者说道。钻探队员一家人不能相聚的情况太常见了,家中的妻子和孩子是圆心,队员以大半个中国为半径绕着家庭画圆,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是想着家的。
野外钻探上山路一般都很难走,有时大型机器只能肩挑人扛搬上山,加上住宿简陋经常受潮,很多队员落下了腰间盘突出的毛病。郭广波的腰间盘突出已经有十几年了,疼起来翻身都困难。
这次施工条件相对较好,离村子近,郭广波就租借了村民的房屋解决住宿问题。之前大家经常要在深山老林开工,四周荒无人烟住宿就靠自己搭帐篷,“离村子远就搭帐篷,离村子近就住民房,不管条件好坏,有什么条件就赶什么条件。”
钻探队员在民房内搭建的简易床铺。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钻探队员们的厨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在富民村,记者看到了郭广波住的民房,典型的东北砖砌瓦房,一幢有3到4间屋子。屋子里放着几张用砖头垫着的木板床,床上铺着简单的被褥,就是队员们休息的地方,屋里没有火炕也没有取暖炉子,这样的条件难以应对东北寒冷的冬天。
郭广波介绍了客观条件,没有刻意卖苦。因为钻探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工作性质,根本就不可能天时地利人和,和施工顺利相比生活苦点都是小事。
队里其他部门的同事和郭广波一起工作过几个月,对他的印象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实干家。同事说他常常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去工作,满身污泥地回来,“在休息的地方一听见钻机或者柴油机声音不对,穿上衣服立马就出去了,有经验更有责任感。”
钻探队员就像是探路者、先锋军,担负着收集信息为后面队伍开路的任务。恶劣的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让钻探工作看起来像粗活,而工作要求以及工作职责又决定这项工作是细致到不能再细致的工作。郭广波用30年的时间躬耕于地质工作之中,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摸索中争取进步,在一个又一个“硬骨头”项目中打磨技艺,不断获得新突破,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感扛起了“铁人”的旗帜,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地心进行沟通交流,将大国工匠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