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20:34 | 来源:中工网 2017-09-24 13:31:29 | 查看:722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创新像一条射线,永无止境
——记河南能源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
中工网记者 刘英杰
游弋(左一)与工友交流工作 中工网记者刘英杰摄
游弋所获荣誉 中工网记者刘英杰摄
“专注、专业、专心,一丝不苟。做成、做好、做精,追求极致。”这是游弋心中对于“工匠”的理解。
他工作成果颇丰,7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17项国家专利,发表11篇论文。他屡获殊荣,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中原大工匠、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
他是河南能源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从1999年进入到永煤公司车集煤矿至今的18年来,游弋用一颗“永远在路上”的心,书写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钻研:他从“门外汉”到“游大师”
游弋出生在安徽省太和县一个贫困农村家庭,从小母亲生病,家庭条件不好。1984年进入安徽太和三堂镇初级中学学习,两年后辍学,小小年纪的他不得已走上了打工挣钱维持生计的路。之后,他先后在内蒙古扎赉诺尔灵泉煤矿、铁北煤矿从事采煤工、掘进工工作。1999年,游弋进入车集煤矿,这里,成为了他人生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最初进矿时,由于游弋没有学历,所以只能在井下做些杂活。后来,队里缺电工,他主动报了名。因为对电工方面零基础,所以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对于游弋来讲都格外珍贵。在那段时间里,“蹭课”成了游弋下班后的首要任务。上班在工作现场学习实践,下班到培训学校学习理论。负责培训的王智萍老师被这位“蹭课学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从此,教室的后面多了一张课桌,游弋在这张桌子上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好学的精神为日后发展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几个月后,游弋的课堂笔记就积了一尺多厚。3年时间,游弋的电工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均已达到较高水平,连续两次获破格申报资格,从一名“门外汉”成为了一名电工高级技师。
工作中,很多设备都是进口设备,提供的技术资料上面没有中文,而且内容很多,有时可达十几本。这无疑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读不懂、看不明白,怎么办?
“每天下班以后大家都回家了,游弋很晚才走,我们在网上买的电子翻译工具翻译资料,东西很多。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基本上可以看明白,然后再给大家讲,虽然我们不知道怎么读、怎么念,但是知道什么意思。这个资料很复杂,他平时一直都是这么坚持。一个礼拜七天,他至少有五天下班以后不回家,而且有时候来得非常早。”游弋的工友韩师傅说。
游弋在工作室进行操作演示 中工网记者刘英杰摄
游弋所获荣誉 中工网记者刘英杰摄
创新: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爱思考,好钻研,这让游弋与“创新”一词密不可分。真正让游弋踏上创新之路的起点来自于一次工友受伤的意外。
在一次设备检修中,一位工友在使用电工刀时不小心割伤了手,鲜血直流。望着工友忍着疼痛匆忙离去的背影,游弋在担忧其伤病的同时脑中涌现出了这样一个念头:如何才能设计一种电工刀,使用起来即快速又安全?想法一经提出,得来的结果是不被看好甚至被个别工友嘲笑。而这并没有打消游弋对于这项发明的执着与热情。
试一试,说不定结果就会出人意料。精心地设计,细心地加工,耐心地改进,上百次的推敲试验,是对“耐力”的考验,也是对“匠心”的沉淀。
电缆密封圈制作专用工具终于完成了!曾被视作“不可能”的想法在游弋的手中成为了现实。设计成果受到众人的认可,游弋第一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别样幸福。
在那之后,游弋又研制出与之相配合的电工快速定位剥线钳。两项工具配合使用,成功将剥线、挖密封圈的操作时间由以前的20分钟缩短至6分钟。这是游弋获得的第一个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
主井提升机运行时使钢丝绳粘带很多粉尘,不但影响环境卫生,更重要的是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伤。为改善这一现状,2008年冬天,游弋的“新工程”开工了。为弄清相关数据,他每天下班后带着矿灯等工具,登上几十米高的天轮平台观察研究。寒风凛冽,但不会动摇他坚持到底的决心。晚上9点,他才从平台下来,回到家中还要继续画图、分析。3个月过后,钢丝绳自动除尘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在改善主井周边环境及绞车房设备卫生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这项一举多得的专利成果在煤矿主井提升钢丝绳净化方面可称首创。
2009年10月,游弋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最初只有3名成员,短短几年,目前已发展壮大到一个拥有47名核心成员及200余名创新爱好者的职工创新团队,成为了推动企业创新创效的中坚力量。创新工作本着来源一线、服务一线的原则,工作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均为各成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大家通过集思广益的创新研究共同来完成。截至目前,游弋工作室累计完成各类创新成果1463项,获40项专利授权,发表省部级论文90余篇,工作室研究的科技项目有3项获省部级表彰,4项科技攻关成果被评为河南省百项职工技术创新奖,35项获集团公司奖励,创新成果转化率达96%以上,取得经济效益高达1.5亿元。
与此同时,为弘扬工匠精神,履行传承使命,游弋工作室积极发挥“传帮带”效应,建立了以工作室为平台,融理论与实操为一体的“双元”培训模式,通过一对一帮带、一对多授课等形式,先后培训技术工人2100余人次,团队所带徒弟有70余人次在企业技术比武中获得名次。工作室中3人获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2人获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称号,3人获河南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称号。
年少时的游弋有着做木工的基础,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去改变的思想渗透至他的一生。从小父亲就会告诉他,家有万贯、不如一技。一路走到今天,游弋已将这受用终身的教诲领会得淋漓尽致。
感恩:他一路走来不忘初心
游弋有一个破旧的小红木箱,里面的120余封邀请函似乎时刻在提醒着他要心怀感恩,不忘初心。百余封信件中有的想咨询购买他的专利,有的想要高薪请他“跳槽”。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收到20多封,收发室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游弋要从单位离开了。每一封的邀请函背后都有着丰厚的回报,有不少亲戚朋友也曾劝他拿出自己的专利和厂家合作,“赚大钱”能够轻松成为现实。
但游弋的心始终深深地扎根在这里,从未改变。
“您收到这么多邀请函之后有没有想过真的要离开?”
游弋的神情仿佛在不经意间流露着内心的平静、欣慰。他一直这样告诉自己,今天所获的成绩与企业多年来的培育密不可分。从2005年至今,他连续不断得到矿上领导力量的支持,身边的同事、工友也给予了大量的关怀和帮助。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改变,只有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回报企业,回报身边的所有人。
创新的路上充满未知与荆棘,下一秒出现在眼前的,可能是成功的喜悦,而更多时候,或是失败的残酷。
“您一路与创新为伴,那么您认为创新是什么?”
“创新,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它就像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无止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