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陈卉丽:文物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组图)

发布时间:2022-01-29 19:58 | 来源:中工网 2017-11-17 10:08:16 | 查看:485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石刻御医”陈卉丽:文物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

中工网记者 刘思琦

  编前语: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巴渝工匠”陈卉丽(资料图)

陈卉丽在对千手观音造像进行修复工作(资料图)

  “它们不是冰冷的石头,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我对它们都是有感情的。”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陈卉丽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她很热爱她的工作。

  她以文物为伴,用专注和热情,倾听它们的声音,为它们祛除病痛,用瘦弱的身躯托起对文物的大爱。

  因为爱而结缘

  陈卉丽和她的爱人是“同学恋”,婚后天各一方、分居两地。她最初学的专业是纺织,1995年为了与丈夫团聚,从四川广汉针织总厂调到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大足石刻研究院)。很快,有材料分析、化学学科背景的她,被分配到保护工程中心工作,成为了一名文物监测员。她个性要强,从不容许自己对工作哪怕有一点点的不负责任。

  那悬崖峭壁上一尊尊精美绝伦的菩萨造像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慈悲虽在、容颜却改,这些触动了一个女人内心深处的柔情,让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些不会说话的石菩萨,从此就和文物保护修复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1996年,陈卉丽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时,曾遭遇过不少质疑。因为石质文物修复不仅要有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实用技术,而这些对于只有大专文凭并且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刚刚一年的陈卉丽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

  面对这些质疑,她并没有退缩,“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我就不信我不行!”她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她从一名文物监测员变身成为了技术娴熟的文物修复工作者。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资料图)

  因为爱而担当

  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工作是在2008年开始的,5月份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6月12日上午,陈卉丽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现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参与“一号工程”工作。她很骄傲和自豪,一方面感到幸运,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压力,因为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世界上迄今为止尚无可以参考的案例,修复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是世界级的难题。

  与此同时,项目总负责人、原中国文化遗产院副院长詹长法研究员提议让她担任石质修复组组长,这就意味着陈卉丽团队将承担起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石质本体修复任务。大足千手观音的修复无论是对陈卉丽自己,还是对中国文物的保护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挑战。

  “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专注和兴趣,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态度,是一种对承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修复工作的责任担当。”陈卉丽有了对文物的热爱有了新的理解。

  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为一体的千手观音石刻造像,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已经历了800余年风雨侵蚀,病害达34种,830只手病症各不同,残缺达440处。

  面对困难与挑战,陈卉丽勇敢担当:“修复国宝级文物,将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是责任、是使命、是荣誉!”

  她带领团队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填写调查表1032张,数据35000个,手绘病害图297张,病害矢量图335幅,仅她个人就独立完成了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方案编制、本体修复和修复技术报告的编写。

  千手观音石刻造像修复工作历时8年,这8年来,陈卉丽和团队成员每天都在脚手架上,面对着冰冷的石壁,嗅着刺鼻的材料味,热了不能吹空调,冷了也不能烤火炉,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冻疮,长时间接触化学试剂导致过敏等困难,她们都没有放弃过,科学、严谨、精细、单调地从事着修复工作。

  她说,“做我们这一行,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为了修复千手观音主尊右边残缺的主手,她先后对四川、重庆、河北、山东等地区的30余座石窟观音造像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采用“可拆卸式”修复方案,既保证了造像艺术的完整性,又体现了科学修复的文保理念,得到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

“巴渝工匠”陈卉丽(中工网记者 刘思琦 摄)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资料图)

  因为爱而坚守

  陈卉丽参加工作32年,直接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已经23年了。

  她认为一个成功的文物修复师是可以和文物交朋友的,是用内心与文物去对话的。每当和它们对视时,都仿佛听见它们在一一倾诉病情。文物修复师是在用专注和热情为它们祛除病痛,恢复健康的,让文物延年益寿。

  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卉丽还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同时对比资料影像;“闻”则是嗅文物表面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则是向文物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采用手轻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四诊法”通常可以初步诊断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

  从事文物工作的23年,她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和公休假,也从没在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休过假,对于家人她觉得欠下的更多的是时间账,但她的家人都知道,也理解和支持她。她深爱着她的工作,深爱着她的岗位。她深深地知道,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唯有大爱,方有小爱。

  ……

  2015年她出版了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获评重庆市文博系统正高级职称;2016年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十大“巴渝工匠”、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2017年获评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15-2016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

  文物修复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更是情感和责任,而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画卷。

  陈卉丽说:“只有在修复文物的时候,才能让她内心真正平静,思考和探究人生的价值,明白爱的真正意义,我愿为此坚守一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