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21 01:58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05月16日10:51 | 查看:5123次
窦树军在工作中(中国好人网配图)
天空湛蓝,海风摇曳。2008年10日1日,在风景秀丽的美国夏威夷国际机场,随我军士官队伍建设考察团赴美考察的空一师某团探伤技师、五级士官窦树军刚走下舷梯,就受到太平洋基地总军士长罗伊的热烈欢迎。
握着窦树军那双粗糙有力的手,看到他紫红的面庞和胸前悬挂的7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罗伊总军士长当众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面对赞誉,作为中国空军唯一的士官代表,窦树军深感自豪和荣耀。
不久,军委一位领导亲切接见了窦树军,并称赞他:“你是士官当中的优秀分子、标兵、功臣,为空军部队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也为全军士官队伍建设树立了榜样。”
今年4月,他又喜获政府特殊津贴提名奖。
一名普通士官缘何屡屡获得殊荣?上级机关给出了这样的“上榜”理由:窦树军从事飞机探伤16年,先后为9种型号、7500余架飞机做过“体检”,探测叶片84万余片,发现裂纹故障30多次,及时排除12起重大故障隐患,为国家避免经济损失3亿多元,人称空军探伤领域的“首席专家”。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专家敬佩地对他说:“小伙子,了不起,叫你声师傅也不为过”
常年从事飞机探伤,窦树军嘴上总挂着这样一句话:“我们地上万分之一的疏漏,到了天上就是百分之百的事故。”
2002年6月,窦树军正在对即将飞行的某型战机进行探伤检查。突然,仪器显示左发动机一级压缩器一块叶片榫头部位波形与正常情况有极其微小的差别。
这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细微变化,在窦树军眼里却非同小可。凭借多年积累的探伤经验,窦树军感到出现这种波形可能是叶片内部有隐形裂纹。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裂纹真的存在,战机上天后,在上千度的超高温环境里,在每分钟上万转的超高速运行下,涡轮叶片随时都会断裂,变成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瞬间将战机击穿……想到这里,窦树军当即停止了全面探伤,报请上级对这架飞机进行停飞检查。
当时,一位工厂专家也在现场,他经过检测后认定:波形处于正常范围之内,飞机可以参训。两人的意见相左,飞行被“叫停”了。这意味着,如果查不出问题,窦树军就要因影响飞行训练,受到纪律处分,战友们都为他暗暗捏着一把汗,但窦树军仍不动摇己见。在采用其他探伤方法查无“结果”的情况下,窦树军坚持不在“放飞单”上签字,建议上级将发动机返厂检修。
几天后,检查结果让工厂专家倒吸了一口凉气:发动机解体检查后确认,该叶片内部因疲劳使用产生了一道细小裂纹,如不及时停飞,这架价值上亿元的战机一旦上天,就可能发生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为此,生产厂家专门为窦树军请功。
窦树军之所以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向专家说“不”,“底气”既来自他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更来自特殊岗位上普通一兵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
一次,一名机械师在检查中,发现有架飞机油门杆摇臂支座出现细微裂纹,在场的专家说,这是划痕,无关紧要。是划痕还是裂纹?双方争执不下,窦树军提上探伤仪跟了过去。经过认真探伤,窦树军否定了在场专家的判定意见,确定摇臂支座存在裂纹。
工厂一位两鬓斑白的探伤专家心服口服,握着他的手连声说:“小伙子,了不起,叫你声师傅也不为过!”
如今,“窦师傅”从事探伤工作已逾16载。过去,他从不盲从权威;现在,他也从不摆“老资格”。正是靠着这种时时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窦树军一路走来,创造了探伤准确率百分之百的“神话”。战友们开玩笑说,窦树军的1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背后,都飞翔着一架重获新生的战鹰。
叱咤蓝天的飞行员评价他:“窦树军探过的飞机,我们飞着放心”
飞机探伤与其他专业相比,是项又苦又累又枯燥的活。遇到飞行,窦树军每天在内外场来回跑,要在直径只有60厘米、仅能容下一人的进气道爬进爬出数十次,并用一种姿势一口气工作十几个小时。其中的苦和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有一年2月,他对一架教练机进行涡流探伤。当检查到左发7号涡轮叶片时,探伤仪突然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不好,可能有裂纹!”他顿时警觉起来。
当时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狭窄的尾喷管容不下棉皮服,他只好脱下外衣,身着单衣爬进如冰窟的进气道,不到10分钟就冻得直哆嗦,牙齿“咯咯”响,裸露皮肤偶不注意碰到进气道内壁就是一阵刺痛。他干一会儿只好爬出来,穿上棉皮服,绕着飞机跑几圈,等身体暖过来后,再抖擞精神爬进去。折腾将近两个小时,终于探测出叶片内部有条细小横向裂纹。
到了夏天,刚着陆的飞机,尾喷管内放个鸡蛋都能烤熟。窦树军所在部队是两个团共用一个机场,训练强度比较大。为不影响正常飞行训练,每次飞行结束后,他必须马上进场进行探伤,手脚烫伤是常事,加上专用连体服密不透气,每次完成探伤作业都像洗了一次“桑拿浴”。
那年,窦树军所在团到南方某地轮训,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跨昼夜飞行任务,窦树军平均每天都要在蒸笼般的尾喷管里工作10多个小时左右。“把我拉出去吧……”每次到了最后,喷管深处总会传来窦树军微弱的声音,这时的窦树军,已经没气力爬出喷管,需要徒弟们拽着双腿才能把他拉出来。
尽管每天都超负荷工作,但窦树军还不满足。近几年,他针对部队换装新机训练强度大、飞高难战术课目多、对飞机疲劳受损影响大的问题,找团领导建议探伤周期由25小时改为15小时。
“宁可自己辛苦千万遍,决不让飞行员担半点风险。”这样一来,窦树军工作量将近增加了一倍,但却让飞行员吃下了“定心丸”。记者采访时,飞行员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窦树军探过的飞机,我们飞着放心。”
与他朝夕相处的修理厂战友说:“‘笨鸟先飞’,是窦班长平时最爱说的一句成语”
在窦树军工作间,收藏摆放着80多块藏有裂纹、不能再用的机件“试块”。窦树军的徒弟告诉记者:窦班长没有什么嗜好,平时第一喜欢看书,第二喜欢的就是坐在这里摆弄这些“试块”,摸索探伤方法。他对我们最爱提起的一句成语就是:笨鸟先飞。
看着窦树军书架上密密麻麻的专业书籍,很难想象他刚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面对涉及电学、声学、光学和航空材料学等多门学科的探伤专业,窦树军给自己立下3条规矩:每天少睡、少玩、少看电视。工作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充电”。
2004年底,窦树军所在团改装国产最新型战机。由于探伤设备落后,有些部位只能看到却探不到,直接危及飞行安全,他心里焦急万分,当了解兄弟团配发当时国内最新探伤仪后,硬是软磨硬泡把仪器借了回来。望着仪器控制面板和操作手册上那一个个陌生的外文单词,他买来一本词典,利用课余时间猫在工作间里一点点“啃”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通宵达旦钻研,他很快掌握了新式探伤仪使用方法,并用新仪器成千上万次观察发动机叶片裂纹样本波形,记录使用体会。当把新仪器还给人家时,他制作的《综合运用4种探伤方法对新战机19个重点部位进行探伤方法步骤》展板已挂到了工作间墙上。第二年,新设备正式装备部队,他已熟悉掌握了使用要领,改变了新机列装后技术保障还得请工厂技术人员当“保姆”的现象。
超前学习,善于积累,让窦树军对各型飞机的“五脏六腑”和各种探伤仪器设备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他先后拿到了超声、涡流、磁粉和渗透等4种方法的《国家航空维修检测从业资格证》、《空军航空油液监控仪器操作分析资格证》、《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岗位合格证》。“三证”集于一身,这在空军航空兵部队屈指可数。
但窦树军并没有就此停步。近几年,他立足本职开展技术革新,先后探索总结出了“涡流检测法”、“磁粉检测法”、“超声检测法”、“先涡流、后渗透、再超声”3步定位法等4种新型探伤方法,使飞机探伤精准率大幅提高;他改装的探伤员防噪系统,既能防止探伤员因长期强噪音引发疾病,又破解了事故信号听不准的难题……
2006年,窦树军在检测某型战机机翼武器挂梁立柱时,两次发现了裂纹。按说作为一名探伤员,窦树军已经尽到了责任。但他感到新机装备时间并不长,接连出现裂纹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靠着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反复测量计算,认为是飞机部件设计不合理、受力不均匀造成的。他马上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按照他的建议方案,对全军该型系列飞机全部进行了改进。
37岁的老兵回首军旅生涯感慨:“打赢使命重于一切。士兵的胸怀,应该比蓝天更宽广”
在别人看来,荣耀无限的窦树军一路总是洒满阳光。其实,荣光背后隐含的却是太多的坎坷与挫折、执着与坚守。
1992年,窦树军考入军校,成为士官学员。1993年,调整政策,新招收的探伤专业学员,毕业后直接提干。窦树军的下期同学赶上了好政策,毕业后作为干部,分到了修理厂。昔日同学成了自己的领导,对此窦树军看得很开,不仅公差勤务带头干,而且经常帮助出主意搞好分队的工作。
1999年底,窦树军因工作成绩显著,被列入士官提干名单,结果因修理厂撤编,他与提干失之交臂。在接下来几年时间内,他又先后两次因超龄错过了提干机会。
熟悉他的领导、战友替他惋惜,担心他“扛不住”。但是窦树军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一切。2002年,窦树军三级士官服役即将期满,探伤专业又没有四级士官编制。这种情况下,窦树军没有丝毫懈怠,在飞行保障中相继发现多起故障,并荣立二等功。这年底,经团党委申请,他被破格选取为四级士官。
如今,窦树军在空军探伤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空军机务保障金质荣誉奖章等荣誉接踵而至,但他没有一丝懈怠,依旧痴迷于探伤事业,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位一等功臣、一个37岁的老兵。
窦树军老家在农村,父亲常年患病,母亲做过3次大手术,弟弟患脑囊虫疾病,因家庭负担较重,他家里唯一值钱的电器就是一台21英寸电视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多家地方单位以丰厚报酬、家属就业、安排住房等优厚待遇向窦树军抛来橄榄枝,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窦树军向记者讲了一句令人动容的话:“打赢使命重于一切。士兵的胸怀,应该比蓝天更宽广。”
近几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围绕飞机19个探伤点,把机件易裂部位一一梳理出来,逐个提出有效探伤方法,并制成光盘、挂图和操作卡片,面对面倾囊向战友传授技术,先后培养出26名技术、作风双过硬的探伤骨干。
探伤这一昔日的冷门专业在窦树军的影响带动下,也变成了今天的热门岗位。
战友们因此打趣说,窦树军是“红得发紫、紫得发黑”。
红,是光环四射的荣誉;
黑,是风吹日晒的见证。
如今,黑色在沉淀,红色在增加,窦树军本色依旧,仍然坚守在飞机探伤岗位上。(周猛 李国文 戴景涛)
短评:
我们可以用一连串的语汇来形容窦树军的特点与价值:敢于担当、始终如一、不懈进取、无私奉献……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词就是:爱岗敬业。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