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刘平:质量指标率达99.9% 工匠精神就是要一直干(图)

发布时间:2022-01-29 19:52 | 来源:中工网 2017-11-22 16:50:17 | 查看:570次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央广网重庆11月21日消息 每天上午,在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都会看到一个个头不高、身着工装服、身材敦实的“工人”。他每到一个机器前,正在工作的一线工人总会抬起头,热情地叫一声“刘老师来啦!”

  刘平是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机床操作工,也是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他参与研制的新产品多次打破国外垄断;凭借高超的技艺水平,曾参与“神舟”系列火箭零部件制作。

  “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一系列名誉背后,刘平总是说“工业技艺的学习没有终点,要一直钻研、一直干”。

  刘平最初到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时,还没有数控车间,零件的加工主要考验工人的手工技艺。

  当时,刘平只是金工车间的一名普通操作工,跟着工厂的老师傅学手艺。 “车工全靠一把刀”,他从厂里的师傅那里得知,优秀的工人必须要在刀具刃磨和工艺消化吸收方面多下功夫。“那个时候别人一天做10个零件,我加班加点要努力干到20件”,刘平说刚入行时他一门心思地想让自己的技艺更好,“我能做的就只有不断重复,一直练习”。

  那段时间,刘平每年能生产加工各种规格品种的疑难杂件300余件,完成定额生产任务的200%以上,质量指标达到99.9%——也就是说,每生产1000件产品,可能报废或者出现瑕疵的产品只有一个。

  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短短几年,刘平就成为了车间的生产骨干。模具、多头梯形螺杆、薄壁件、细长轴的加工等技术都是他的绝活儿。

  “这里的每一个设备我都会操作”,在刘平每天巡视车间的过程中,总是会停下来看看工人们操作机器的方法是否得当。与这些机器打了十几年交道,刘平对它们再熟悉不过。

  2001年,刘平调到了新成立的数控车间。除了大量的啃书本,学习数字化理论知识,他一有空就往厂房里钻。“数控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等,可不是看书就能学会的”,那时,刘平每天“泡”在机器旁,一边对照着书,一边自己进行操作学习。

  反复的学习和操作,不仅使刘平成为全厂最早掌握数控技术的一批工人,在面对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的零件时,他也敢于积极修正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反复调试程序,直到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敢想敢干”是刘平在采访时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在众多的项目订单中,别人不敢接的,他敢接;别人干不出来的,他总是想尽办法钻研。

  2003年,刘平随厂领导到四川某地考察,看到当地的军工产品时,刘平脱口而出:“这个产品比较适合在我们的数控机床上加工。”

  因为对零部件的工艺要求极高,军工单位对此将信将疑。经过与刘平进行详细地技术交流之后,只是下了试制订单。

  “这批产品真的是很有难度”,刘平对记者坦言,但是只要接了订单,就要完美地做出来”。在订单中,有一个火箭喷火装置的尾部喷管,单边壁厚1.3至1.5毫米,长180毫米,曲面、斜面较多,加工难度很高。

  刘平花费了一天的时间调试加工工艺,并自磨刀具减少加工过程中的零件变形,在短短3天内完成了整个产品的试制工作,军工单位非常满意。

  由此,刘平带领其团队多次攻关,攻克了“神五”到“神九”运载火箭的零部件制作难题,与“神舟”系列火箭结下不解之缘。

  现如今,已经从一线工人岗位上“退”下来的刘平,主要做“技术攻关顾问”的工作。作为首席技师,带新人、培养骨干、解决疑难杂件、摸索新设备的使用等已经成为了他的主要工作。

  “筛选机型、确定机器,核对具体参数……”,记者见到刘平时,他正为厂里更换新设备而忙碌着。为了能按时在年底前完成新设备的更换,刘平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以上,这样的工作强度已经持续了两个月。

  刘平喜欢挑战,在很多车工“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的项目中;在不敢在原来的加工工艺上做文章时,他总时那个“第一个尝螃蟹的人”。

  延气管在当时“神舟”系列火箭零部件制作过程中,是最难攻克的一个项目,很多车工不敢下手挑战。

  延气管外圆直径5.2毫米,上面需加工一个直径4毫米、深度22毫米的孔。直径4毫米什么概念?只相当于一支香烟直径的1/2。要在横截面如此小的金属管上,深挖一个孔,并且技术要求只能用镗削加工,一旦操作不慎,整块材料就会报废。而当时刘平用两天时间自制出一个只有牙签粗细的刀具,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刘平平时不善言谈,与记者对话时,总是能抓住重点,简明扼要地进行回答。“说地少,做地多”,他带徒弟时也总是喜欢以身作则,把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教学。

  刘平带过40多个徒弟,培养了一批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我什么时候能把零件做到像师傅那样精细,就真的出徒了”,严格的刘平在这些徒弟眼里始终是学习的榜样。

  但是,刘平最近也有件烦心事儿。“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不愿从事车工工作,嫌车工辛苦、枯燥”,他对记者坦言,浮躁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纷纷转向入门快、来钱快的行业。“像车工这样学习几年,还只是入门的行业,越来越不被‘快’时代下的年轻人喜欢”。

  “我去大学进行实践课授课时,总是跟学生们说,现在国家对技术工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在发展前景,还是薪酬待遇方面,都将有所改善”,刘平希望能够有越越来越多愿意钻研、能吃苦的年轻人加入到数控车工的行列。

  有些调节阀零件精度误差要求在0.01毫米以下,很多车工在工作中“望而却步”,不敢在原来的加工工艺上做文章,刘平却与众不同,他敢于啃硬骨头,也敢于创新。刘平说,他的“敢”都是在日积月累的感悟中磨练出来的。

  “要钻研,要在一个行业中一直干下去”,说起“工匠精神”,刘平说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不浮躁。

  “车工就像艺术家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刘平说,“眼到、手到、心到,自己加工出的产品才有生命和活力。”(记者 王晓蕾 图片均为受访者所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