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8 12:06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1月28日 第06版 | 查看:909次
叶桂艳正在擦拭新型公厕里的婴儿床。 辽沈晚报记者 王迪 摄
“连着8年的大年三十,我都在岗位上。今年,就是第9个年头了。”
54岁的叶桂艳,是沈阳市皇姑区的一名公厕保洁员。2022年的除夕夜,她还会在班,用打扫一新的公厕,为沈城除夕夜增添一抹亮色。
“我是2013年开始做这份工作的。”叶桂艳最初在纺织厂上班,刚开始到公厕做保洁时,工资每月700元。
那时的公厕,有时门锁坏了锁不上,“有那种通用的厕所时,我有时需要帮人看着门。”
北方冬天的公厕,取暖是难题之一。让叶桂艳难忘的是,保洁员配发特别“厚重”的棉鞋御寒,一天下来双脚很累,还需要烧锅炉,“我赶上了用防冻液那阵儿,之前有同事用蜂窝煤烧锅炉,烧得满身满脸雀黑的……”
需要清扫时,先是招呼一声,然后敲门一探究竟,“有人吗?有人吗?”这样的场景,在以前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上演。
时光流转,沈城的公厕不断“升级”。叶桂艳的工作“变”了。
是否有人如厕,公厕内悬挂的电子显示屏会有提示,“你看大屏幕上‘有人’‘无人’,就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干活,再也不用扯嗓子喊了。”
感应冲水、感应洗手液、电动烘干机,让公厕变得智能化了。“咱们是‘随走随保洁’,但现在的卫生间越来越干净,人们也都在保持。”
叶桂艳用手拍了拍水龙头说,“很多人还不适应公厕感应水龙头,还下意识地去掰一掰。”接着,她又冲洗了一下右手,“你看,现在洗手不是冷水,是加热过的。公厕温水洗手,也让很多市民觉得很意外。”
如今的公厕,还设有专供残障人士、母婴专用的“第三卫生间”:里面有供婴幼儿平躺的塑胶床、靠坐的座椅,只身带娃出行的家长,不再因为如厕手忙脚乱。
昨日下午2时许,叶桂艳打扫着“第三卫生间”。她按比例稀释84消毒液,擦拭门把手、残障人士扶手等处,用专门的消毒液擦拭塑胶床,“因为是小孩儿用的,所以还会特意选择适合的、无毒无害的。”
记者:“这种床使用的几率高吗?”
叶桂艳:“不算多,毕竟带小宝宝出门的家长是少数。”
记者:“一天打扫清洁多少次?”
叶桂艳:“可以说是无数次了吧,定时擦,想起来就擦擦。”
为什么要“无数次”地擦?
叶桂艳说,每天工作从早上5时开始,持续到22时,公厕相当于自己的第二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待着、看着也舒服。”
“从做这份工作第一天开始,我就没嫌弃过。公厕越干净卫生,人们越爱护。”
叶桂艳说,公厕是窗口,小小的窗口也能映射出城市文明、市民素质。
“升级”的公厕,也让进门的市民们备感好奇。昨日下午,一位市民和叶桂艳边聊,边琢磨厕所内的新变化。细琢磨,现在公厕新增的物件很多:驱蚊灯、喷香剂、应急照明灯等等,都在细节处发挥作用。
“我们还遇到过外国友人,虽然语言不通,但点点头、彼此微笑,感觉很好。”叶桂艳说,在现代化、智能化的公厕里工作,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打扫、清洁,心情不自觉地好上不少。
“我们现在也不用穿那种特别笨、特别沉的棉鞋了。你看我脚上穿的鞋,就是自己挑选样子买的了。”
叶桂艳老家在葫芦岛绥中,十几岁随家人到沈阳定居,也算是“沈阳人”了。
将近10年的公厕保洁员经历,她对沈阳感受最深刻的是:“城市越来越美,人们越来越文明”。
辽沈晚报记者 杨宝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