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6 19:5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1月25日 09 版 | 查看:471次
李婕(左一)和小伙伴们创作掐丝珐琅画。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只要一坐在工作台前,李婕就会从周围的热闹中抽离出来。她的世界,只剩下眼前的掐丝珐琅作品,以及手边的工具——镊子、剪刀、医用注射器……
仿金丝在她手中翻飞,熠熠生辉;上百种彩釉轻点,浓淡相宜。李婕屏气凝神,生怕乱了“阵脚”。
自从2018年18岁的她决定“接棒”父亲的事业,成为甘肃李海明陇派珐琅艺术第四代传承人以来,这样坐“冷板凳”的生活,李婕已经过了3年多。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源于西亚、孕育并成长于明清皇宫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些年,李婕只是想借学艺拉近她与父亲之间的距离。
李婕的父亲李海明是甘肃省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已在珐琅艺术领域深耕多年。
在李婕眼里,爸爸一开始创作,就会变成陌生人,专注的神情一直释放着“拒人千里之外”的讯号。当年,李婕怎么都想不明白,爸爸手中捣鼓的玩意儿为何有这样的魔力。
七八岁时,李海明递给李婕一幅卡通掐丝珐琅画。笔墨铺展、掐丝勾勒的瞬间,李婕逐渐与父亲心意相通。
李婕说,相比同龄人,她更文静,能耐住性子一点点完成手中的作品。“爸爸的夸奖更是一种动力”,但在她记忆里,自己听到最多的话,还是“不行”“撕掉重做”。有一次,她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了一件珐琅画,但依旧没能让爸爸满意,她哭了很久。
另一边,李海明也曾为老手艺无人继承而担忧。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世纪80年代,他在伯父那里接触到珐琅器后,就沉迷其中。为此,他辗转多地,学习工笔画、苏绣、漆画,并将这些与传统掐丝珐琅技艺融会贯通。
李婕的努力,李海明看在眼里,可同时他又担心,自己将女儿带上这条道路后,她的人生会失去很多乐趣。
李海明坦言,为了破解掐丝珐琅画釉料脱落的问题,他花费了20多年时间,才摸索出砂面挂釉的保密技术;为了锻炼出敏感的“色彩嗅觉”,他连看话剧,关注点都是剧场上的灯光色彩搭配。其间,他还被人蒙骗,只能出售妻子名下的房产来偿还债务。
一度,不少人说李海明傻,背着债,还“死心眼”,但他却始终告诉自己,“在钱财上我们手艺人还是得有些傻劲儿,至于我们的聪明呢,就都用在作品上了。”
00后的女儿能当好“手艺人”吗?面对这个问题,李海明没有确定的答案。
“非遗”却在朝着社会广泛关注和广泛参与的方向发展——往日人们眼中“小众的”“古老的”传统工艺,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生活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
李婕看到了外界对父亲的认可。李海明以敦煌莫高窟最精美的第三窟北壁“千手千眼观音像”为底本创作的掐丝珐琅画《千手千眼观音》,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与此同时,不少受众也从其作品大气、精湛、细腻、厚重的视觉震撼中,体悟到掐丝珐琅艺术的独特魅力。
“父亲的工作室里渐渐有了拜师学艺的年轻人,甚至有来自欧美、日本的珐琅工艺师。”李婕发现,每当父亲站在“C位”,对掐丝珐琅技艺侃侃而谈时,他整个人都会散发光芒。
李婕还记得,有一名聋哑女孩,慕名来工作室学习。虽然父亲给她上课很吃力,但总是很有耐心,一遍遍写下要点,一次次纠正错误。女孩性格敏感,有时还会闹脾气,但父亲却不恼,而是循循善诱,终于帮她掌握了掐丝珐琅技艺。
现在,父亲还会将一些订单直接转交给这名聋哑女孩,“爸爸说,她虽然听不见,但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好的工匠,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
李婕说,正是这些,让她感受到了手艺人的价值和骄傲,坚定了她承袭父业的决心。李海明也打消顾虑,“手把手”教起了女儿。
“光鲜”后的辛苦逐渐呈现在李婕面前。早上8点半正式启动一天的工作,除了吃饭、喝水、上厕所,李婕几乎都伏案而坐,一直到晚上七八点。
掐丝、上底色、打磨、补色、细磨、再补色……前前后后、反复重复进行着同样的操作。
“白描是灵魂,掐丝是骨骼,着色是血肉。”李婕说,因为接触绘画较晚,目前,她还不能熟练画出一幅白描作品,但对掐丝、着色已经有了一点小心得。
掐丝时,线条要流畅、灵动还要保持立体感,李婕说,针对这个难点,她又学习了堆丝、垒丝等镶嵌技艺。配色上,她更加大胆,尝试从西方油画中借鉴“中间色”,让过渡更加流畅自然。
“以前,珐琅画的釉料大概只有几百种颜色,现在,爸爸带着我和工作室成员反复研究,已经调配出3000多种颜色。”李婕说。
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对待作品的心境和以往“大相径庭”。“从前,最想听到的是爸爸说‘做得不错’;现在,可能爸爸表扬我了,我还会拆掉重做。”零点几毫米的金丝、芝麻大的色块,李婕都要一再琢磨,力争作品“以形传神”。
6名刚刚大学毕业的95后、00后陆续来到李海明陇派珐琅艺术馆,更是让李婕“如虎添翼”。他们组成“文创小组”,思索起了“掐丝珐琅年轻化”的课题。
向敦煌壁画借灵感、向家乡河山借灵感、向国潮借灵感……李婕和小伙伴的心中有很多的想法,她也将这些想法转换成掐丝珐琅画以及镜子、手机壳、小音箱等结合掐丝珐琅技艺的文创产品。
此外,她还尝试做起了“传播者”,通过拍小视频、直播向大家普及掐丝珐琅技艺。父亲艺术馆中的一隅,被她开辟成“手工体验区”,让感兴趣的人亲自尝试。前几天,李婕给一名泰国留学生当起了老师,对方学习时,一直在说中国传统文化“有意思”。
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李婕还有很多憧憬,她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为卓越的手艺人,更希望能让手中的传统工艺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世界。
“将掐丝珐琅技艺应用到更多场景,比如,珠宝设计、乐器、家具、装潢……”李婕说。但她也明白,当前最重要的还是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成长为一名“守艺人”,让数百年前工匠们点蓝烘烧谱写出的艺术之歌再次鸣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