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接力 守护“动植物避难所”60余年

发布时间:2022-01-18 11:26 | 来源:科技日报 2022年01月17日 第05版 | 查看:796次

◎新华社记者 姚 兵 张 雯

44岁的高常兴家住高黎贡山脚下的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官家寨小组,他爷爷高登祥、父亲高明荣均为护林员,一家三代守护高黎贡山60余载。

  滇西边境的高黎贡山,从青藏高原向中南半岛延伸,南北跨度长,海拔高差大,植被类型丰富,形成了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殊格局,被誉为“动植物的避难所”和“世界物种基因库”。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成立,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云南省怒江州和保山市,分别成立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和保山管护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高登祥就被当地林管所聘为护林员,管护高黎贡山国有林面积约1.5万亩。起初,因巡护面积太大,难以管理,高登祥从每月仅有的8元工资里拿出4元,请了一位村民协助工作。

  “以前,当地人靠山吃山,将树木砍倒后种上玉米等庄稼。父亲巡山时,常遭到村民的不理解。”74岁的高明荣回忆说,当时,父亲除了巡山护林,还承担着育苗造林任务,累计营造秃杉、华山松林2000余亩。

  1997年,76岁的高登祥虽年纪偏大,但依然想进山。作为家中长子,高明荣提出由他接任护林员工作。

  “我们世代生活在高黎贡山脚下,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都跟这片山林有关。”高明荣说,“父亲守护高黎贡山30多年,我也经常跟他巡山,对山里的动植物充满感情。”

  然而,护林员工作并不像高明荣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说,1998年开始,陆续有外地人到保护区偷挖锡矿,盗伐枫木,破坏相当严重。

  “当时我发动亲友在镇上的旅店和饭馆盯守,看到外来人员和车辆就及时上报,并协助管护站进行围追堵截,收缴作案工具。”高明荣说,“夜间在路口设卡时,还带着儿子高常兴作伴。”

  2006年底,59岁的高明荣因身体欠佳,申请辞职。次年初,高常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界头管护站护林员,管护面积达1.2万余亩。

  野外巡护工作很辛苦,有时风餐露宿,有时还有遭野兽攻击的风险。2009年的一天,高常兴在巡山返程中遇到黑熊。“当时天黑了,手电筒也没电了,黑熊一直朝我靠近,最后我只能拼命跑。”他说。

  庆幸的是,高常兴躲过一劫,但如今提起那次经历,他仍心有余悸。

  如今,高常兴祖孙三代管护的林地里,爷爷高登祥当年种下的树早已郁郁葱葱;豹猫、黑熊、白鹇等野生动物不时在村寨周边活动;以前生活用水紧缺,现在即便旱季用水也有保障……谈及这些变化,高常兴颇为自豪,因为这凝聚着他和家人的一份力。

  目前,高黎贡山保护区共有2800余名像高常兴一样的护林员,所有林班管护责任具体到人,实施网格化管理,实现“山有人守、林有人护”。

  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巡护管理,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3%增加至93%以上,保护区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呈稳定或增长趋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