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白芝勇:点线勾画精彩人生(组图)

发布时间:2022-01-14 20:27 | 来源:中工网 2019-09-11 09:08:46 | 查看:1704次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日前,《大工匠——白芝勇》集结成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白芝勇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金牌测量师”。

  白芝勇是中铁一局五公司高级测量师,自2014年以来,他荣膺“全国最美职工”,创立“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当选“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央企楷模”、党的十九大代表。

  白芝勇靠的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和他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占到了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的十分之一。

测量工作中的白芝勇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测量工作中的白芝勇(左)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用每一毫米的细心成就优质工程

  9月3日,秦岭山上,天台山特长隧道正在施工。白芝勇正带着团队进行测量外业观测练习。

  一个超长的隧道,两头一起向中间掘进,它们是如何准确对接不错位?这正是白芝勇要解决的,在专业上叫控制测量。具体说,设计院先设计隧道位置并在山体岩石上布下控制点,他接到任务后,首先要复测控制点与设计是否一致,然后要将控制点分解为众多靠近施工现场的点,这需要复杂、精准的科学测量与计算,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

  白芝勇说,测量就要“每一毫米的细心”,工作中他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细心和精度。

  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的控制测量工程,是白芝勇工作至今挑战自我的“珠穆朗玛峰”。

  该隧道需要从北向南,钻入地下,横穿长江3.6公里,到江南再爬出地面,钻进已经建好的钢环出口,误差如果超过50毫米,就会毁坏钢环。在构造比较稳定的山区打隧道,误差130毫米是合理的,但这里是长江岸边和地下,江水浸泡,潮涨潮落,控制点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控制测量的误差是不可能绝对消除的,百分之百的准确只有理论上存在,因为人、测量工具、环境变化都或多或少影响到结果,工程技术人员能做的就是在这三个方面分毫必争,千方百计把误差降到尽可能小的范围。白芝勇最终选择的是“三保险”——同时用三种方法来控制,即交叉导线网法、竖井GPS控点法、测陀螺边法,而通常的施工用一种方法即可。最终,盾构机以刀盘周圈平均贴合接收钢环误差12毫米的高精度缓缓驶出。12毫米,比目标误差小了38毫米,连山区隧道允许误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秦岭特长隧道,乌鞘岭特长隧道,京沪高铁,哈大客专……白芝勇工作20年来,参加了几十个国家重点工程的测量项目,全部一次性验收通过,没有出过一次测量事故,全部获得优质工程。

白芝勇(右二)和他的团队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靠技术比赛出来的大国工匠

  “我是靠技术比赛出来的,像我这样出身低、学历低、岗位低的普通工人,在国家大力培养和技能竞赛中也能一步步成长起来”,白芝勇说。随着技术的熟练,技能就成了本能,他也为最近解决一个大难题而自豪。

  正在施工的合安铁路2标III型板精调方面原来每天精调12块板就会坏1块板,他通过方案优化、工序改进,现在每调整180块才坏1块板,把损坏率降低了15倍,让企业每天节省直接成本近万元。

  白芝勇曾经问过徒弟:“把测量脚架支好,把仪器从箱子里拿出来,架到脚架上,再对中整平调准仪器,整个过程你需要用多少时间?”

  徒弟回答:“正常情况我可能用3分钟,如果地面条件不好,我可能用十几分钟。”

  徒弟问师傅:“您用多少时间?”

  白芝勇回答:“一般不超过40秒。”

  白芝勇的出名,是因为“快”。

  那是2005年,距现在已经过去14年了,但据说,仍然没人能破了这个纪录。

  那一年,陕西省和中铁一局举办“陕西省职工工程测量技能竞赛”,这是白芝勇参加工作以来,单位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比武大赛。

  在这场比赛上,他是全场42位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个在规定时间60分钟内完成比赛的人,用时42分钟。

  但是,因为这个“快”,大赛组委会只给了他第二名,因为他们对他的做法有所质疑。

  别的选手在规定时间里连第二项数据计算都没算完,他不仅算出了答案,而且完成了下一环节的实地放样,还提前了18分钟。他是不是作弊,提前知道了答案。

  包括比赛裁判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为此,白芝勇按照比赛流程,向裁判和选手们进行复盘,讲解他是怎么做的。人们惊奇地发现,白芝勇用掉的42分钟,是被他用秒做记时单位计算的。

  这张流程单,展现了一个人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样子。

  后来,白芝勇又参加了各种比赛——

  2007年,“陕西省职工工程测量技能竞赛”第一名;

  2010年,“陕西省职工工程测量技能竞赛”第一名;

  同年,参加国家一类大赛“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工程测量工决赛”获银奖。

  为此,他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全国知识型职工”“中央企业岗位能手”和“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16年被授予首届“央企楷模”光荣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九届代表大会代表。

白芝勇和他的团队经常要在崎岖的山路中行进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白芝勇和他的团队席地而坐,一边休息一边探索问题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带头创新,让更多青年成长成才

  把重复的工作做精,把新出现的任务做好,不断创新提高水平,这是白芝勇经常教导徒弟们的一句话。

  从经纬仪、全站仪、GPS、无人机到三维扫描,随着技术、工具的不断发展,白芝勇学习、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大。“工具在别人手里只是会用,我一定要折腾清楚背后的原理,所以不仅比别人更会用,而且还会改造着用。”

  2013年,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在白芝勇的带领下,工作室从制度建设、责任文化、学习团队、班组管理等方面完善内部建设,积极打造 “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现代企业新型工作室。它发挥先进典型和高技术人才的团队作用,逐渐成为企业技术攻关的一面旗帜。几年间,取得国家专利10项、科研2项、省部级论文20篇、工艺工法10项,这些创新成果在测量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测量成果质量和测量效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6年以来,在白芝勇的带领下工作室不断加强无人机在工程建筑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应用研究,“无人机+BIM”实现了工程构筑物与“实际场景之间的碰撞检查”,为项目策划、场地布置、便道选线、土方测算、进度控制、变更设计等工程施工管理提供空间立体数据支持。“无人机+BIM技术应用于高铁施工管理”课题项目分别荣获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科技成果奖和陕西省职工科技节技术工人培训优秀课程、讲座、绝技绝活(视频)一等奖,并成功申报了两项国家专利,在省部级和国家级核心刊物各发表论文两篇。

  多年来,白芝勇和团队创新不断,“新型建筑物变形监测标”、“简易棱镜照明装置”、“精密测量仪器防风蓬”等9项专利,以及科研、论文、工艺工法等31个项目的攻关……

  “如今,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企业不断为职工搭建技术成才平台,我们个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完全能够成功。”白芝勇说,现在自己的心愿就是把更多的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工人,帮助他们在工程建设大舞台上施展才干,实现价值。

  白芝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作为一线工人,亲眼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到成为“中国名片”的历史跨越,“我有幸生活在这个大变革、大跨越时代,有幸从事了我所热爱的建筑行业,我相信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