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南:“不放过”自己 终成“女焊神”

发布时间:2022-01-14 18:19 | 来源:中工网 2020-10-17 10:16:09 | 查看:863次

 中工网记者 尹文卓 

一手持面罩,一手拿焊枪,弧光闪烁,焊花飞溅……1990年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招工,一位女焊工工作的身影让孙景南觉得既神气又神奇,年轻的她一下就动心了。原本职高读油漆专业的她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成为一名焊工。

  父女二人三改终遂愿

  提到这次报名,家中几代中车人的孙景南笑着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父女二人三改报名志愿。

  因为憧憬,孙景南听说电焊岗位招人,立刻跑去人力资源部门报名。

  电焊少有娘子军,何况又苦又累,加上孙景南本身学的又是油漆专业,家里并不同意她的决定。前脚得知女儿报名岗位,父亲后脚就跑到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把她的岗位改了回来。没成想,孙景南也是个倔脾气,知道后也跑去改回了心仪的岗位。

  说到这里,孙景南笑了。她说,后来父亲拉着她一起去了单位,再三确认她的意愿,父亲终于同意她转到电焊岗位。

  成为电焊工的孙景南对电焊兴趣愈发浓厚。

  焊接车间里必须全副武装,一天下来全身都湿透了,连裤脚都能滴下汗水。每天忙完,整个人都不想动弹。可孙景南却在下班后一个人留在车间,找废旧边角料偷偷练习。

  “以前练习都要自己下料自己加工,不像现在,只要想练,都是单位下料,给提供便利。”孙景南说,做了电焊工后,家人也从各个方面支持她,包括父亲帮她找一些练习需要的材料给运过来。

  除了刻苦练习技术,她还到处“拜师”,跟着师傅学,跟着同行学,买焊接方面的书回来自学,记下笔记600多页,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也许是女职工的关系,孙景南从一开始就很在意焊缝是否好看,用她自己的话说“人家觉得干活就是为了赚钱、交差,我是想把它做得好看。”

  很快,孙景南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进厂不到两年的她被推荐参加厂里举办的青工技术比赛,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个岗位付出总有回报,技能提升能得到认可,越干越有劲。”强烈获得感的驱使令孙景南充满干劲,冲击一个又一个高峰,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针对18毫米铝合金窄间隙焊接极限,槽焊缝根部熔深不达标问题,独创铝合金槽焊摇摆焊接操作法;针对0.8毫米不锈钢超薄世界焊接难题,采用0.8毫米直径不锈钢焊丝,提出不锈钢超薄板MAG焊异型接头先进操作法,使产品合格率达100%,并得到国外焊接技术专家的高度称赞,在国际项目上全面推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她独创的铝合金中空型材焊接修复法,不靠外部设施,不做本体破坏,凭借“眼工+手法”,完美实现中空型材内腔焊接缺陷修复,创造焊接修补技艺传奇。她总结的坡口圆圈摆动焊接、车体零部件的局部堆焊等先进操作法极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焊接水平,创造了每年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焊工的辛苦从影视资料中可见一斑,但在孙景南嘴里说出来却成了不同的样子。

  “没怎么辛苦,大家都是这个样子。”面对记者的提问,孙景南矢口否认电焊的苦和累。

  爱一行才能钻一行,因为乐在其中,才能将电焊的苦和累抛诸脑后。

  从“女的哪行?”到“Madam Sun!”

  从成为焊工的第一天起,孙景南就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好奇、怀疑的目光。毕竟,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电焊是个“男人的职业”。就连出国进修,她都遭受过外国专家的质疑。

  2000年公司重金选派孙景南和其他几位同事去法国进修学习。孙景南作为最早被敲定下来的人选之一,却让法国专家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女的哪行?你们难道没人啦!”公司只能反复交涉,最终才让对方勉强同意。直到人员定下来,孙景南才与同事的聊天闲谈时得知这个插曲。

  已经是公司骨干的孙景南心里很不服气,牟足了一股劲,要用实力向他们证明:我能行!

  培训第一天洋考官就给中国徒弟们一个下马威:高难度的铝合金侧墙焊接。这种焊接由于材料十分"娇贵",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焊穿、气孔等缺陷。大家面面相觑时,孙景南站了出来:我试试!

  当时在欧洲没有女焊工,突然一个东方面孔的女人毛遂自荐,令法国技师目瞪口呆。初来乍到,孙景南凭借过硬的本领扭转了外国专家的“性别歧视”。

  之后,一次在侧墙工位考核时,由于组装不精确,间隙过大,外国焊工怕焊穿,没有一个人敢焊。孙景南仔细观察,暗暗计算,觉得可以焊好,毅然接下这个难题,一次焊接完成,得了一个漂亮的“满分”。

  两个月的时间里,孙景南凭借过硬的焊接技术,不仅得到了"满分",还有了“东方女焊神”的称号。就连之后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每当出现焊接问题需要处理时,法国专家都会习惯地找“Madam Sun”,只要她在,就“No problem”。

  “出去学习,技术引进资料给你了解,跟实际操作是不一样的。”孙景南说,她是唯一一个两个月培训期间将所有流程都走了一遍的学员,并且记了厚厚一本笔记。

  “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相辅相成

  科技进步,社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机械智能应用越来与广泛。孙景南工作的30年中,公司的产品由传统客车转向了地铁、高铁、标准动车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火车的焊接生产基本全靠人力,随着轨道交通车辆生产的的标准化、谱系化、智能化的发展发展,现如今,先进的自动化焊接设备在长直焊缝的加工生产中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力。

  同时,为了更好地规范标准化管理,依照焊接工艺文件对焊接过程进行数字化监控,将监控数据直接通过大屏呈现出来。

  先进的焊接方法和先进的设备,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将工人从繁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也让许多人担心饭碗不保。可这些人中却不包括孙景南。

  “有人说智能制造是对一些工种的终结,但我认为这也标志着新工种的诞生,本身也是一次新的学习成长过程。”孙景南认为手工不能完全被替代,复杂产品的焊接依然需要依靠具备高技能的工人来完成,这就更要求匠人工艺的极致追求。

  随着自身提升,孙景南意识到,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无法跟上厂子、公司以及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需要探寻技艺传承的最佳途径。

  随着公司一条条生产线的建立、一个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孙景南也一步步成长:2012年她牵头成立了“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多年来带领团队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技术攻关150多项,创新成果50多项,授权专利3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编制先进操作法培训教材8本,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2019年,工作室获得了“国家级大师工作室”授牌。

  对于制造业智能化过程中为什么还需要工匠精神,孙景南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的‘工匠精神’是在本专业领域中对自己的‘斤斤计较’。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不放过。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工人更需要苦练‘内功’,将‘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相结合,促使自己转型升级。把每一件产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这就是我们工匠的初心与追求。”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