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0 18:51 | 来源:中工网 2016-12-02 08:27:07 | 查看:995次
——记大国工匠信恒均
中工网记者 尹文卓
“我喜欢与机具打交道,他就像战士手中的钢枪一样,如果保养不到位,作战就会受到影响,就会打败仗,那就是我的失职,也是我的耻辱。”这是信恒均曾说过的一句话。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出国深造“镀金”,单凭爱琢磨,喜欢钻研,不解决问题绝不放弃的精神,就连上网查资料都要同事帮忙的信恒均却成为职工心目中的土专家。铁路系统同行更是多次慕名而来,进行参观学习。
“铁三代”的踟蹰与坚守
信恒均出身于铁路世家,从祖父到父亲,再到他们兄弟三人,都奋斗在铁路一线,为铁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0年,信恒均高中毕业后以一名养路工的身份进入铁路工作。这时的信恒均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有今天的成就,更不要说还能顶着“专家”的名头。
1995年6月,信恒均正式成为一名机修工,开始接触机械设备。信恒均曾说,这个工作好多年轻人不愿意搞,太脏太累,找了几个年轻人,搞了两个多月就走了。而年轻的信恒均也曾如他口中的“年轻人”一样,想过放弃。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好像跟机械有缘似的,就是喜欢,放不下。于是,他在自己口中这个又脏又累的岗位上坚守了26年。不但做得有声有色,更是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个追求。
二十几年,信恒均一直与机具打交道,一双手布满老茧,细小的伤口一层叠一层,写满了沧桑。对此,他却笑谈,说自己皮肤很好,有个伤口洗一下、擦一下很快就不出血了。在他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
在机具检修时,为了方便工作,信恒均基本不带手套。油污是葬送手套生命的最大杀手,机具内部和缝隙处的螺丝装卸也让手套没有用武之地,信恒均手上的老茧成为保护他的最后一道防线。凭借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信恒均在岗位上练就了一套听、闻、校的检修本领,任何故障机具他只需听听、敲敲就知道故障在哪里。
琢磨为了偷懒 改进为了方便一线作业
“我跟他一起去抽烟,我就是抽烟,他是琢磨,琢磨这个有问题,是不是应该怎么改改。”信恒均的工友李玉荣这样说。爱琢磨,是工友们对信恒均的评价,也是信恒均能够在26年间完成36项技术改造项目,节约养护成本费用108万元、5000多工时,累计为企业创效368万元的“秘诀”。
作为常年奋斗在铁路养护、机械维修第一线的工人,信恒均每一次的改进与创新都是为了更便于操作。
宜昌东线路车间承担宜万、汉宜、鸦宜线259公里的正线、108条股道、266组道岔的维修保养工作,工作任务多,技术含量高,天窗作业时间有限、人员有限都为作业增加了难度。对于信恒均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在他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多年来,路基换填施工一直沿袭传统换填方式,使用柳条筐搬运、倾倒石砟。沉重的石砟筐不论是搬运还是倾倒都费时费力,让工人苦不堪言。今年春季“集中修”过程中,相对于挖掘机代替人工挖砟的新工艺,人工搬运石砟就显得格外落伍。在现场盯控的副段长刘涛、张启云与信恒均探讨“小车推道砟”的思路,说着说着,信恒均脑中灵光一现,当即从工地回到修理间。五天之后,一台从未见过的卸砟专用车出现在大家面前,所有人都充满好奇。4个车轮、5块地铁板组成的微型敞口货车箱体,前后左右4个侧下部均可打开的简单结构却成了减少作业工时的神器。经过三次改进,卸砟车每次可装满相当于500筐的石砟。挖掘机装车4分钟、推送到卸砟地点4分钟、卸车4分钟,10分钟就可以完成从前一个多小时的工作量,职工们称之为“卸砟神器”。
宜昌东站减速顶高出轨面,机械化设备无法使用,只能手工养护,效率十分低下。信恒均在现场反复琢磨、试验、研究,最终通过一根不锈钢轧带,利用减速顶的弹簧装置在作业前进行捆扎,作业后解除捆扎,既克服减速顶的干扰又能成段推行机械作业。此项技术改进每年为企业节约1000多工时。
“其实我也并不是很聪明,只是喜欢琢磨,喜欢钻,有一点强迫症,问题没有解决好不会轻言放弃。”信恒均黝黑的脸庞,油迹斑斑的工作服和衣服近视眼镜加上身上的油味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个专家型的技术人才。
有人说,信恒均改进技术、节约工时是为了偷懒,他的勤奋是因为他懒。这种“懒惰”方式不得不让人给个满分。
伤痕累累不下火线
常年机具、钢材、汽油、油漆打交道,这些机械的味道已经融入信恒均的身体。关节粗大、手掌粗糙,右手中指无法伸直,左手无名指始终半弯曲,无法握紧也无法伸直,粗看下来这是对信恒均这双写满沧桑的双手第一印象。细问下来才知道,信恒均手上的秘密不仅限于此。
左手一只手就做过四个手术,其中左手无名指骨折,至今埋着钢片。右手中指当时骨折没有及时处理,导致现在无法伸直,腿上也曾做过一次手术埋过钢片。即便是这样,面对每天周而复始的繁重工作,信恒均也从未退缩。
信恒均父母家在宜昌站附近,从宜昌东开车回去40分钟的路程,他却很少有时间回去。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住在与修理间几步之遥的宿舍。不仅如此,他还常替家中孩子年幼的同事值班。
“他家孩子还小,才上小学,没人看着是不行的,我这边没什么事情。”信恒均并不认为这件事有什么好值得拿出来说的。
入行二十六年,每天他都是那样忙碌,有机械设备等着他去维护修理,有新的工艺创新等着他去实现。他的为了懒而勤奋,是为了让一线职工更多提升效率、减少人工成本而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创新、改进、升级。这样的生活却让信恒均十分满足,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在创新与创造激情的推动中前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