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2 18:4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2日 04版 | 查看:684次
【卓越工程师】
0.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对于一汽集团研发总院高级技师杨永修来说,执着于精度0.015毫米以内的发动机缸体数控试制加工是他的职责所在,更是让他心中充满激情和自豪的“雕刻艺术”。
目标:“不是合格,而是完美”
“缸孔精度控制在0.015毫米以内,严格保证缸盖与缸体紧密配合。”2021年4月27日,在一汽集团研发总院试制所机械加工车间,杨永修正和同事们试制一款高要求的红旗发动机,为了完成紧急试制任务,他们一直忙到深夜。也就在这一天,杨永修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那么杨永修所做的缸体就是发动机的心脏。发动机缸体的精度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决定着一款新型发动机的研发成败。“整个发动机缸体上有100多个孔,为了保证缸体和缸盖紧密结合,我必须保证缸孔的精度在0.015毫米以内。”“不是合格,而是完美。”“没有差不多就行了,必须精益求精。”这是杨永修经常对团队里年轻人说的话,也是他在数控试制加工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杨永修主要承担红旗自主研发的缸盖、整车底盘等核心精密零部件的数控加工及编程工作,具备操作多种CAM编程软件、设计和改制复杂刀具等多项技能,先后完成以V6、DCT350为代表的70多项集团级重点项目的加工任务,累计解决130多项技术难题,节创价值1200多万元。
杨永修十分注重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近年来,他先后完成技术资料总结23篇,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8项。他还独立开发进口设备软件后置处理,实现四轴联动加工,切实提高了红旗产品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
精研:“望闻问切”本领在身
“在我眼中,数控机床也是通人性的,通过听机床发出的声音、看运转状态,摸试制产品的平滑度,我能够判断出机床的运行状态,并且及时通过调试使它处于顺畅的运行状态。”站在数控操作台旁专心工作的杨永修,一干就是大半天。有时,一天都顾不上说一句话,因为他在心中与数控机床对话。
虽然只有34岁,但杨永修已经在不断精益求精中习得一个老中医般“望闻问切”的本领。“数控机床‘心气顺了’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做数控的人必须理性、较真,经得住考验。数控产品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的用心。”杨永修告诉记者。
从2010年工作开始,杨永修一直在疯狂“充电”。在单位抓紧时间工作和练习操作,有时练到凌晨一点;下班后在家里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学习,有时为了弄懂一个数控难题,在电脑桌前一坐一整天。杨永修还坚持写实训总结报告,查找自己技术上的短板。日积月累,他的技术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
勤于钻研、勇于挑战,这是杨永修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加工设备操作难度越高、操作系统越复杂,就越能激起他的学习欲望。凭借这股劲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杨永修很快能够熟练操作西门子、发那科、海德汉等数控系统,还具备了多台数控设备操作等技能。
“不同的刀具有不同的雕刻方式,使用的方法和性能完全不同。”在研发总院数控加工操作车间的刀具架上,从密密麻麻的刀具“丛林”中随手取出一件,杨永修都如数家珍,能将其特点细细道来。在多年的沉浸中,杨永修的数控参数设置、转速调试、刀路切入等技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
传承:让工匠精神代代传
高级技师、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技能竞赛优秀裁判员……除了多重身份之外,杨永修还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机械行业工匠、吉林省技术创新标兵等40余项个人荣誉。
“一汽的很多技能大师,在学生时代就是我心中灯塔一样的存在。师徒传承是一汽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我来到工作岗位后跟随师傅学习,进步很快,在纯朴真挚的师徒关系中,工匠精神代代相传。”杨永修说。
一汽集团研发总院有设计、试制、试验三个重点环节,试制属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精度要求高、技能要求高、复杂程度高、技能切换频率高,小批量多品种,对适应能力有特殊要求,几乎每天都要尝试新的工作。
在研发总院的数控加工领域,董立忠、王智是前两代传承人,如今,作为王智徒弟的杨永修已经成为第三代的领头人,经常与同事分享工作经验和方法,积极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吉林省师徒工作间和一汽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协助解决技术难点60多项,累计培训710多人次。
(本报记者 张翼)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