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最美职工”郑久强:发明创新“挣钱”上亿元(图)

发布时间:2021-11-27 20:58 | 来源:中工网 2015-04-23 07:53:40 | 查看:773次

  

郑久强,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首席操作技能专家、热轧部转炉车间高级技师。

郑久强,现任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首席操作技能专家,热轧部转炉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自1989年技校毕业以来,他刻苦钻研炼钢操作技术,自学大学本科学历,只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长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炼钢炉长。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等荣誉,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2007年,他光荣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三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2011年和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分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共培养出4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十多名省市级技术能手,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创新先进操作方法12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磨砺攻坚,用辛勤和汗水成就“华夏第一炼钢工”

从唐钢技校毕业以后,19岁的郑久强被分配到当时的唐钢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工作。在日常生产实践中,他刻苦钻研炼钢操作技术,自学大学本科学历,炼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当时,目测钢水温度是炼钢的最关键技术,炼钢过程温度在1600-1700摄氏度之间,而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摄氏度。这是别人教不了的硬本事,郑久强一炉接一炉地盯,学习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十分刺眼,一炉下来,眼睛就被刺得生疼,可郑久强硬是连盯好几炉,眼睛又红又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全厂技术比武中,他10次目测炉温不超过5摄氏度,最准一次连1摄氏度都不差。1993年,23岁的郑久强被破格提拔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炼钢炉长,打破了培养一名炼钢工需要十年的纪录。

多年来在转炉旁的摸爬滚打,让郑久强的炼钢操作水平不断提高,精湛的技艺使他崭露头角。1999年,一炼钢厂进行技术改造,淘汰6吨小转炉,全部换成150吨氧气转炉。当时,这是河北省容量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厂里将技术攻关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要求用21天在新转炉炼出第一炉钢。郑久强白天研究150吨转炉生产的有关资料和规程,到其他单位观摩类似转炉的生产操作,学习操作要领;晚上研读《炼钢原理》、《炼钢500问》等书籍。那段时间,郑久强每天凌晨2点睡6时起。最后一个星期,他干脆住进了厂房。3个星期后开炉的那天,全厂人聚集在炼钢车间,郑久强沉着地点火开炉、调试设备、装铁用料……半个小时后,火红的钢水从大转炉中滚滚涌出。

2000年,一次冶炼中他突然发现炉嘴漏水,炉内耐火砖掉渣。经验丰富的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毫不犹豫地裹上一件大衣,让工友们浇透水,冒着1600多度的高温,对准漏洞把和好的泥扔上去,大衣袖子烤着了,浇上水;脸和手烤出了泡,沾凉水。经过40多分钟的战斗,炉衬终于补好了,他却晕倒在现场。

2002年,郑久强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钢铁行业炼钢职业技能大赛”。技术上的千锤百炼让他在比赛中轻松自如,炼钢操作得心应手。特别是在目测炉温项目比赛中,他细心观察炉内火焰和钢水液面,目测报出的温度与电子测温计的数据完全吻合,让全体评委交口称赞。最终,他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被媒体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

敢为人先,用技术创新破解行业尖端技术难题

作为炼钢专家、劳动模范,郑久强感到光有技术不行,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的含金量。他积极创新操作模式和冶炼工艺,为行业炼钢生产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冶炼经验。

为了突破从经验炼钢向科学炼钢转变的技术瓶颈,郑久强认真总结多年的炼钢经验潜心探索出“三二四”炼钢操作法,运用此项操作法能迅速让炼钢工掌握高难度品种钢冶炼的关键技术,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

2013年,郑久强依托“炼钢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立足于炼钢操作现场,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制约炼钢行业生产的难题。生产中,郑久强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归纳了影响渣铁分离效果的因素,归纳出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解决了双渣法冶炼工艺倒渣含铁量大的难题。他通过创新工艺路径,加强工艺控制,总结出双渣前期高效脱磷技术、快速倒渣技术、降低双渣倒渣过程中铁珠含量技术等,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创效益1300万元。他工作室申报的“降低SGRS工艺倒渣中铁珠含量的方法”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发明专利,该项目被评为河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近年来,他先后申报了《一种降低铝镇静钢脱氧剂消耗的脱氧工艺》等国家发明专利4项。

郑久强把延长炉况寿命作为重要课题,带领工作室成员成立课题组全力攻关。根据150吨转炉生产实际,运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凭借丰富的操作技能,通过对转炉炉渣渣系的调整,精准确定了适合溅渣护炉的炉渣中氧化镁含量、炉渣粘度、留渣量、溅渣枪位控制等参数,总结出“造渣、调渣、溅渣”先进操作法。此方法在生产中运用后,转炉炉衬的侵蚀速度大幅降低,炼钢生产更加稳定,产能不断提高,转炉炉龄由6000炉提高到17000多炉,进入到全国前三名,而且整个炉役不补炉,每年不仅可以节约1000多吨的补炉材料,还挤出100多小时的炼钢时间,每年多创效益2000多万元。

勇于担当,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中争做创效先锋

源于对炼钢事业的痴迷,郑久强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成为了广大钢铁工人建功立业的引路人。

2002年,唐钢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开发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气体保护焊丝钢。但该产品的洁净度要求非常高,生产难度非常大。接到首次冶炼气体保护焊丝钢任务后,他潜心研究在没有精炼炉二次冶炼的情况下,如何在转炉实现一次冶炼成功的操作技术。最终摸索出了“大渣量、低温度、全程化渣冶炼法”,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转炉一次成功冶炼气体保护焊丝钢,使吨钢生产成本下降了近50元。

他潜心钻研新的炼钢操作模式,为冶炼硅钢、汽车用钢、耐候钢等高附加值创效产品提供高品质、低成本钢水,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唐钢热轧部的产品创效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实现盈利3.4亿元。他积极承担了唐钢“优化转炉双渣冶炼”等重点攻关项目,通过调整冶炼工艺和生产参数,制定冶炼技术方案,促进热轧部的钢轧工序成本持续降低,2014年达645元/吨,改善程度达行业领先水平,年创效益1.9亿元。

2014年,唐钢针对市场需求推出硅钢产品。降低钢水中的硫含量是关键,生产组织难度很大。作为炼钢专家,郑久强每天忙碌在生产现场,对岗位工进行全过程指导,监督检查炼钢操作要点和作业指导书的落实情况。他通过研究摸索,提高了炼钢过程温度,实现了最大限度脱硫,制约转炉工序生产优质钢水的瓶颈被彻底解决,保证钢水成分满足内控要求,吨钢成本降低近50元。

典型示范,带出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劳模团队

26年的学习实践,郑久强成长为炼钢操作专家,奉献唐钢、扎根一线的爱企情结日益浓厚,许多私企纷纷出高价“挖墙角”,有的达百万年薪,都被他拒绝。源于对企业的忠诚与热爱,他成为了唐钢挖不走的“金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出了一个高素质的优秀职工团队。

郑久强的炼钢技术辐射作用早在1998年就已显现。低合金品种钢是当时新开发的建筑用钢,对冶炼要求非常严,当时,炼钢厂用的是8吨全氧侧吹转炉,炉子小,设备落后,钢水成分难以控制,炼成率非常低。郑久强带领炼钢小组成员,反复进行冶炼试验,并认真总结,归纳出了“519”操作法,小组的炼成率提高到95%,在全厂推广后,16个炼钢小组的炼成率都超过了90%,每年为企业多创效益800多万元。郑久强炼钢小组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郑久强小组的炼钢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人都能炼出20多种钢,这在唐钢绝无仅有。郑久强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无私地培养出一大批生产骨干,以精湛的技术引领团队实现从“体力型炼钢”向“智能型炼钢”的蜕变。

郑久强炼钢创新工作室是培养炼钢人才的摇篮。工作室成立以来,郑久强制作了OPL教材,为炼钢工们详细讲解操作技巧。他组织炼钢工和工作室成员针对冶炼过程中石灰石加入量、加入时机、加入批次和重量等内容组织了十多次主题研讨,解决关键技术15项。通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难题会诊、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广泛参与技术创新。共开展各类培训80多次,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带动了职工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在他的工作室指导和培养下,有3人成为国家级技术能手,十多人成为省市级技术能手。该工作室2009年进厂的大学毕业生徐伟,成为了唐钢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炼钢工,并获得唐山市、唐钢公司炼钢比赛第一名,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2014年,唐钢热轧部2名职工在全国钢铁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1人取得河北省最好成绩。在他的周围,“郑久强”式的先进模范不断涌现,让新时代劳模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彰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