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苦更多的是迅速成长(3图)

发布时间:2021-11-14 22:38 | 来源:中工网 2021-11-12 14:15:13 | 查看:325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邹明强 通讯员金理琦 余丽雯

  “关闭6井4号阀,关好后再放主压区压力……”电动压裂控制室内,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JH-YL106酸化压裂队技术员刘俊龙正用对讲机发出指令,熟练地指挥施工。

  刘俊龙是一名劳务派遣工,能当上技术员,缘于他在岗位上的不断学习;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是什么让他能如此作为?90后的刘俊龙说,比起苦更多的是自己的迅速成长。

  新人到压裂队一般从压裂车检泵干起,这项工作需要用大榔头去敲开几百斤的弯头和设备机件,非常费力。24岁的刘俊龙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踏入石油行业。

  经过几年的磨练,他的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一看、二听、三触摸的绝活——通过看车辆抖动、柱塞工作情况,听发动机和动力端的声音,触摸泵表温度来判定压裂车的泵腔是否正常工作,并在技能等级鉴定中考取了高级泵工证书,成为业内整个西南工区屈指可数的高级泵工。之后他又将仪表工、混砂工、安全员等岗位轮了个遍,逐渐成长为全能操作手。

  面对已经得心应手的工作,刘俊龙不安心吃体力劳动的青春饭。近几年来,电动压裂迅速发展,现场施工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一个平台压裂施工需要60多个人,现在30个人就能干下来,不懂技术,迟早被淘汰。队长曾凡骄看出了他的心思,建议他往技术员发展,“技术员属于关键岗位,到哪都吃香。”

  “社会化用工也能干技术员吗?”一开始刘俊龙也表示怀疑。“怎么不能?技术水平和能力达到就可以,公司的人才通道是畅通的!”曾凡骄鼓励他。

  隔行如隔山,为了尽快弥补专业短板,刘俊龙“强迫”自己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压裂施工时间长、强度大,通常都是天没亮就上井,天黑才回宿舍,别的同事下班后倒头就睡,刘俊龙却要求自己每天学习1-2小时,即使已经困得不行,他也会跟自己“死磕”到底,他的房间总是夜里最晚熄灯的。距离焦石工区20多公里外的涪陵图书馆是刘俊龙休息时常去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去借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压裂工艺等专业书来看,“书非借不可一读,借书还能看一看,买书只能是吃灰了!”专业书读起来比较枯燥,他利用图书馆2个月的还书期限,逼着自己一点点“啃”书本知识。

  “我们明明是按设计在施工,怎么会砂堵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刘俊龙发现纸上谈兵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他向队上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请教,技术员笑着说:“如果光靠理论就能解决问题,哪还有什么复杂井况?现场才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能将理论活学活用,刘俊龙主动拜技术员为师,“井眼轨迹不佳时怎么处理?”“射孔器出现问题怎么解决?”“固井缺陷对套管抗内压强度的影响是什么?”刘俊龙宛如一个“问题大王”,凡是和压裂技术有关的问题,他都要找技术员一探究竟。

  “你看他的眼神就知道又带着问题来了。”一年的时间里刘俊龙用掉了3本学习专用笔记本,翻开陈旧的纸张,那些大大小小补充在一旁的“注”或“重要”的字眼,见证着他一点点积累起的实战经验。“能跟上技术员思路,谈一些想法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很奇妙。”言语中能感受到他对于成为技术专家的热情和向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电动压裂在业内兴起,正稀缺一批既懂压裂又懂电力知识的专业人才。刘俊龙意识到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和未来压裂工艺的新方向,于是凭借一直以来的知识积累,成功考取高压电工证,开始了第一代5500型压裂电撬设备和技术的摸索。

  在电动压裂技术还未成熟阶段,实际应用难题远比理论考试复杂得多。为了分析设备故障原因,改良技术,刘俊龙经常在现场通宵值班,研究对策。“最长一次在井上待了2天2夜。”那天的情形刘俊龙印象深刻。晚上8点左右,工作一整天的他刚坐上回宿舍的班车,突然被告知混砂车的排出泵压出现问题。没有丝毫犹豫,他重新戴上安全帽,迅速赶回施工区排查直至夜深,最终确认为混砂车叶轮磨损严重所致。为了不耽误后续工程进度,他直接在现场住下。第二天,当新的混砂设备运至井场,安装测试后已是傍晚,他仍不放心,决定再观察一晚施工情况,直到第三天清晨离开井场才松了一口气。回忆起那段经历,刘俊龙感觉痛并快乐着。

  凭借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专注劲,刘俊龙逐渐积累起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丰富经验,技术水平突飞猛进。2020年,这个在同事眼中“不认命”的人,终于如愿成为了JH-YL106酸化压裂队的技术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