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3 20:52 | 来源:中工网 2021-11-02 07:44:51 | 查看:381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华 通讯员 刘振华
高速铁路在正式运行前需要对轨道进行静态和动态精测精调,把精度误差控制在头发丝大小的范围之内,才能确保线路安全平顺。正因为如此,承担此项工作的铁路精调师常被称为铁路“绣花工”。
9月14日9时20分,安九高铁安庆西站,一群身穿黄色工作服的作业人员正在钢轨旁紧张地忙碌着。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工务段的12名轨道精调师正在进行精调作业。他们从7时一直奋战到19时,完成了5组道岔的精调。
在皖南的山水间,此起彼伏的养路机械轰鸣声、金属器械碰撞声和着铁道线四周的蝉鸣声,交汇成了欢快优美的乐章。
5月到9月,梅雨与高温叠加
安九高铁计划12月31日前开通运营。合肥工务段承担着安庆至黄梅段257.697公里线路、77组道岔、31座桥梁、5座隧道的精调养护任务。
安庆大桥车间副主任马磊是此次精调临时工作组组长。“前期的工期曾受到疫情影响,现在我们夜以继日,就是要把失去的时间赶出来。”马磊说,他们已经在铁路上连续奋战了131天。
安九高铁精调时间从5月开始一直延续到9月,这段时间正是江淮梅雨季和暑期高温天气,给作业人员造成很大挑战。尤其是夏季高温天气,钢轨与轨道板表面温度最高能达到60多度,精调作业非常困难。
为啃下精调这块“硬骨头”,一群“绣花工”放弃周末休息,在线路上分秒必争,午饭都是由专人送至作业现场。
80个作业人员,每天喝掉30桶水
“往外放 0.1毫米!”“往里收 0.2毫米!”王海涛手持电子道尺一边量一边说道。身旁的线路工辛文壮和岳喜庆根据指令迅速更换轨距挡板,班长李强操作机动扳手立即将钢轨扣件螺丝拧紧。半弯着腰的王海涛再次测量,确保轨距误差值小于0.1毫米。
“两根钢轨的几何尺寸调整看似是粗活,实则粗中有细。”王海涛说,高铁上硬币不倒、水杯不洒,这是旅客测试体验乘车稳定性、舒适性的方法,要想达到标准,必须拿出“绣花”本领。
0.1毫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厚度。这样微小的误差,在常人眼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这些“绣花工”来说,每根轨枕经过盲调、修正、精调,至少都要动三遍,标准丝毫不能松懈。
精调的标准越高,轨道不平顺质量指数(TQI)就越小,旅客乘车舒适度就更高。
为了使数据达标,“绣花工”对影响TQI值的7项指标都严格控制在0.15毫米以内,每200米的单元区段TQI值控制在1.1以内。“目前我们的无砟轨道平均TQI值达到1.09,达到全局最高水平。”技术员马鹏说。
钢轨扣件种类繁多,轨距挡板、弹条、微调垫板、橡胶垫板、调高垫板等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到精调数据。垫板缝隙里,小到砂粒掉落其中,都会产生误差。每次作业,他们都严谨细致。调整扣件、紧固螺栓、复核尺寸,日均弯腰上千次。
日行2万步,平均检查6.4万个扣件
19时,夜幕降临,高铁线下蛙声四起,线上数盏灯光闪烁。检查工区工长刘凯带领作业人员从黄梅东站赶至安庆西站,进行轨道检查。灯光周围蚊虫飞舞。尽管喷了驱蚊药水,但作业人员的胳膊、头上难免被这些“小家伙”亲密光顾。
面对安九高铁现代化的设备,要想达到高标准的精调目标,必须依托高科技检测仪器。曾参与过合杭、合安高铁联调联试工作的刘凯对此深有体会。
他们运用惯导小车、四维检测仪等现代化高精密测量仪器对轨道数据进行采集,制定精调方案。在每次检查作业前,检查人员要用纸巾仔细擦拭轨道检查仪的检查轮,还要清扫钢轨面,确保检查数据零误差。
“为按时完成精调任务,我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从当天18时出发算起,要到次日6时才能回到驻地。”刘凯说,白天出去检查线路轨道,晚上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整修方案,一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现在工期很紧,青年突击队每天行走10公里,日行2万步,平均检查6.4万个扣件。
刘凯的老家在合肥,儿子才两岁。他连续50多天没有回过老家,在线路上滚爬,辛苦程度不言而喻。精调关键期,他每个月在线路上行走300多公里,检查扣件130多万个。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