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双顺:用40年完成逆袭的车工状元(4图)

发布时间:2021-10-20 20:08 | 来源:中工网 2021-10-16 15:09:12 | 查看:509次

人物速写

  一双黑色布鞋、一套蓝色工装,一副眼镜,中等身材,58岁的魏双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名普通工人,很难令人联想到他身上的“工匠光环”。16岁参加工作,56岁获评“河北省能工巧匠”,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的他,利用40年时间从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少年学徒,逆袭成为行业技能大师、河北省能工巧匠。他的成才之路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敬业和勤奋。

  勤学苦读 职工大学里的旁听生

  1963年,魏双顺出生在井陉矿区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名矿工,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上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1979年,年仅16岁的魏双顺因家庭贫困,刚念完初中就彻底告别了校园,来到井陉矿机器厂(石家庄工业泵厂有限公司前身),成为一名车工学徒。

  离开校园的魏双顺,心里一开始非常委屈,“既然命运如此安排,让我选择这一行,那我就要争口气,发挥最高水平。”魏双顺很快便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刚上班的三年时间里,每个月工资只有18元,他将这些收入划分成两部分,13元上交父母供全家生活开支,剩下的5元自己买书看。

  当时的井陉矿区有一所七二一职工大学,相当于如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校设有机械专业课程,魏双顺一有时间就去旁听,所谓的“旁听”,并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偷偷地蹲在教室门外。

  “当时早晨6点上班,下午两点下班,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跑去学校听课。那时候没有手机照相,只能记笔记。”魏双顺告诉记者,每次他都悄悄蹲在教室门口,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记到小本子上,遇到不会的就画上圈圈,等教室里的学生下课了主动向人家请教,还不懂的,就回去自己买书慢慢消化。“老师问我干嘛呢?我就假装拿个小棍子在地上画画,说歇会儿就走。”回忆当年在教室门外听课的日子,魏双顺对这个细节记忆尤深,他不敢承认是在听课,于是就编出在原地歇脚的谎话。就这样,正规学生用三年就能学完的机械专业课程,而魏双顺则旁听了两个学制,总共花了五六年时间,才“修”完全部课程。

  “当时的普通车工几乎没有会画图的,而我却会。”在这五六年时间里,魏双顺储备下大量知识,掌握了当时很多一线车工不具备的技能。圆车、立车、铣车、磨床,大多数车工只会操作其中一项,而魏双顺则样样精通,成长为一个行业“多面手”。

  “那时候没有工时,也不计件,但是加工同一种工件,总有人快、有人慢。于是我就会主动问效率快的师傅,另一个人为什么那么慢?然后再去问效率慢的那个人,另一个人为什么那么快?”从两位师傅的回答中,魏双顺总结出经验,那就是刀功的重要性。对于车工来讲,三分手艺七分刀功,于是魏双顺开始苦练刀功,别人十分钟学会操作就不磨了,而魏双顺则磨了一个月,他说,“就是要磨精,把刀功练好”。

  有了坚实的操作基础,魏双顺开始大胆创新,使得工作效率远高于他人。在加工一种名叫“路轨梯形螺栓”的活件时,其他工人一天只能加工一件,而他则开动脑筋做了一套工装夹具,一天轻轻松松就能加工20件。

  选择一行,就要干好一行。魏双顺默默学习补短板,早年在学校听课一事,他从未跟厂里同事提过。如今58岁的他,早已将学习当成了一种爱好。

  一鸣惊人 斩获技能大赛状元

  工作42年来,魏双顺与企业共成长。自1984年以来,他年年获得本厂技术大赛一等奖。2007年2月,企业划归河北金能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这一年,已是高级技师的魏双顺,带领两位刚参加工作半年的女徒弟,代表企业参加了河北金能集团装备公司第一届技术比武大赛。

  比赛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实际操作开始前,参赛选手需抽签决定使用哪台车床。“我当时手气不好,抽到了一台连刻度盘都没有的旧车床,比赛让制作一个精密的伞齿轮活件,用这样的车床做精密活儿,简直是难上加难。”魏双顺回忆,当时一位评委走来看到车床状况,当即表示这样比赛有失公平,并提出为魏双顺更换一台车床,然而,这位评委的好意被魏双顺委婉拒绝了,他自信道,“要用旧车床干精密活,展现工业泵的风采”。

  没有刻度盘怎么办?魏双顺剪下一部分盒尺,用铜丝、黄油等工具,自制了一个简易刻度盘,比赛时间为4个小时,而魏双顺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按照大赛举办方给的图纸,完成制作了一个伞齿轮活件。一个星期后,正在家里做饭的魏双顺接到了让他去邢台领奖的电话。

  “我当时寻思着自己最多是第三名,因为伞齿轮并非我们企业的强项。”魏双顺回忆说,直到颁奖彩排现场,他才从总裁判口中得知自己竟然是状元。而他的两个女徒弟,一个获得了第三名,一个是第五名。与此同时,魏双顺还意外得知了自己的理论成绩。其他企业一位领导看魏双顺穿着石工泵的工装便拉住他问:“谁是魏双顺?”“怎么了?”魏双顺一时没反应过来。只听对方说:“这人理论考试怎么这么牛?全答对了!与其他选手拉开距离太大,评委没法扣分,最后只能按字体潦草扣了两分。”

  这一次,除了斩获大赛一等奖,魏双顺还被授予一级技术能手。同年,魏双顺考取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河北省高级考评员,并多次参加河北省技术工种技能鉴定,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随后,魏双顺带领团队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均取得骄人的成绩。

  独具匠心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09年3月,魏双顺所在单位改制为“石家庄工业泵厂有限公司”,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管理,隶属于冀中能源机械装备集团,至此拉开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序幕。魏双顺主持参与的各类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项目,每年都有多项内容受到表彰。2013年,他发明的刀杆换位刀头立方氮化硼刀具,解决了高铬合金铸铁材料大型泵叶轮内孔梯形螺纹加工难题,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费用450万元,同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完成这一攻关,魏双顺历时两个月,经历了28次失败。

  “船用泵、脱硫循环泵等大型泵叶轮材料为高铬合金铸铁,内控为梯形螺纹,该材料硬度较高。用于调整叶轮内螺纹的传统刀具由硬质合金制作而成,这种刀具硬度有限,于是在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温度控制降低叶轮硬度,才能便于加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温度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较大,叶轮热胀冷缩,由此产生的缩量非常难以掌控,导致废品率多达40%到50%。仅一件800wns叶轮的价格就高达30万元,年发货量为30件,且加工工件时间长,由此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为解决这一问题,魏双顺潜心研究,提出了用立方氮化硼取代硬质合金制作刀具的设想。

  “立方氮化硼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材料,硬度高,耐磨性好,在机械加工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它的特性是极高速、极硬度,也就是说速度越高越能发挥它的优点。它的最大弊端是极慢速,也就是说速度慢了,特性就发挥不出来了。”魏双顺告诉记者,在攻关过程中,他特意跑到郑州一家生产立方氮化硼的公司,该公司一位刘姓老总听了魏双顺的设想后断言,“要是能用立方氮化硼制成刀具调整内螺纹,就把我的刘字扣了”,这位老总与立方氮化硼打了一辈子交道,十分了解该材料的特性,调整内螺纹必须是慢速,这与立方氮化硼本身的特性相克,理论上是行不通的。然而,魏双顺没有放弃,他又跑到北京一家公司,让对方通过调整温度适量降低立方氮化硼的硬度,由此实现两种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转速和硬度上的平衡。

  “然而,降低硬度还远远不够,要想让制成的刀具应用于生产,必须设计出最佳定位。”魏双顺自费购买材料,反复做实验,一块橡皮大小的刀片就要300元,而这样的刀片,他至少购买了30片。经过近两个月不眠不休,魏双顺终于让内行人几乎都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由立方氮化硼制作成的刀具已经应用到全厂生产中,刀具硬度提高后,减少了原有加工工序,原来需要48小时才能制作出一件成品的活件,现在一天能做两件,效率提高了4倍,合格率也从原来的60%提高到100%,大大增强了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为一线生产设计出最好用的刀具和工装,魏双顺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

  一次,公司签订一批出口护板,加工精度和尺寸要求极其严格。改进设备精度,保证热处理后产品尺寸公差……一项项新加工难题给工人师傅们带来了新挑战。石工泵作为老国企,很多设备已陈旧,无法保证严格的尺寸公差范围,而更换新设备需要较高的成本,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接到任务后,魏双顺仔细研究图纸工艺、测算尺寸、计算角度……每次试验一站就是一整天,砂轮房、车床边,一天来回无数趟,凭借多年车床经验,他对老设备进行了合理改进,设计出“出口护板钻模及特殊刀具”,不仅使尺寸精度达到要求,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坚守一线,不断创新。2017年9月,魏双顺被评为冀中能源集团“十大技能大师”。

  传道授业 毫不犹豫献出所有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魏双顺不信这个,18岁那年他就开始带徒弟。“我当年进厂时只有初中学历,我深知做学徒的难。我不愿意让年轻人再经历一次。”多年来,他教过的徒弟数不清有多少。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他将自己的经验、知识全部传授给身边的年轻职工,帮助青工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培养出许多青年骨干。近年来,他的徒弟们在各级技术比武中崭露头角。今年,他再一次带领团队参加冀中能源集团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徒弟赵志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状元。

  工作专一、无比敬业,是徒弟们对魏双顺这个师父评价最多的话。“刚参加工作时什么都不会,师父很有耐心,一点一点教我。”徒弟郄晓雷告诉记者,58岁的魏双顺至今仍坚守在生产一线,他对工作的热爱深深感染了年轻职工。女徒弟任红燕是车间里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职工之一,还是难得的生产状元。她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成为生产状元,离不开师父传授的“独门绝技”,掌握了操作技巧,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除了向徒弟倾囊授出毕生所学,魏双顺还是一个奇怪的师父。近年来厂里来的都是大学生,每次带大学生,魏双顺都会格外开心,还会主动请徒弟们吃饭。

  “我会充分利用带徒时间,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把我的知识教给大学生,把大学生的知识学到手。”在生产车间,他教大学生们实践操作技巧;下了班在饭桌上,听大学生们讲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可魏双顺认为学无止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充实自己。

  (据河北工人报消息 文/河北工人报记者周斐  图/河北工人报记者郑荣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