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

发布时间:2021-09-22 17:3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2日 08版 | 查看:496次

2021年9月20日,伴随着震天巨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七遥四火箭”)划破长空,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以下简称“长七研制团队”)不辱使命,向党、向祖国、向人民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正如火箭院党委书记李明华所言:“作为‘七一’之后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首战,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紧锣密鼓下,个个都是“多面手”

  “长七遥四火箭是空间站任务承上启下的一环,也是今年长七系列任务中的一环,抓进度、抓质量都不容有失。”型号总指挥孟刚说。为了打赢长七遥四火箭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战,长七研制团队顶住压力,砥砺奋发。

  近年来,长征七号系列火箭任务突增,一边发射、一边研制、一边论证、一边生产已是常态:海南,执行遥四火箭发射任务;北京,组织遥五火箭匹配试验;天津,单元测试同步进行……在这样紧锣密鼓的节奏中,长七研制团队的成员个个都成了“多面手”:01指挥邵业涛负责协调测试各系统的发射流程,核对每天的测试项目与结果;刘俊廷既懂得地面操作,又可以担任整个箭上判读;郭巍结合多年经验,将大大小小的集装箱编队,精益求精地细化操作流程,得出最佳吊装运输方案;长七遥三任务结束后,贾永涛、李超留在发射场继续开展平台全面中修,加班加点确保检修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

  在高密度发射的形势下,地面支持系统的工作人员时常出差在外。“多的时候,一年有近300天在外执行任务。我们不是不想家,只因心怀一个航天梦;也不是不累,只因肩头扛着一个航天强国使命。”贾永涛动情地说。

急难险重前,人人都是突击队员

  “沙河天基跟踪正常!”火箭顺利升空后,一声声“正常”对于火箭人来说无异于最美妙动听的音乐。

  此次长七遥四任务首次取消海基测量船保障,Ka频段高码率天基测控系统成为唯一获取数据的手段。在长七研制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是突击队员,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晚上11点、深夜2点,甚至通宵达旦,火箭院总装厂的车间总是灯火通明,因为产品交付时间紧、测试项目多,总装人员必须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地追赶任务进度:

  总体设计部总体室副主任彭越带领两名员工为长七火箭做仿真分析试验,历经几个晚上的煎熬后,最终以6次试验加载、1000余组测试数据,为长七遥四任务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接到静力实验任务的当天,长七研制队员立即兵分三路着手准备,多个单位有条不紊地并行开展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了齐备完整的试验数据……

  “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团队成员崔鑫说。

  70多个平凡的日日夜夜里,火箭人争分夺秒、勇往直前,在完成一发火箭总装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关于星辰大海的航天梦想。

“90后”的宣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在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下,一群“90后”成长为长七研制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展现着新一代航天人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在直径为20米的活动发射平台上,总能看见李国新一丝不苟地查看产品运行状态的身影。设备更换、软件升级、策略优化……面对刚刚经历了中修的平台,他需要充分调试并及时完善技术文件和操作手册。“想到自己从事的是如此神圣的一份事业,再苦再累都不在话下。”

  为了实现数据传递的规范化,完善靶场手册,负责总体设计工作的周宁需要寸步不离地站在总装人员身旁仔细观察。看到火箭外臂保护罩上的螺钉特别难拧时,他就赶紧记下来:“在保证设计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试着改变螺钉型号,这是后续需要优化设计的地方。”

  “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是中华民族的夙愿,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参与进来,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保证它的成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团队成员刘洋激动地说。

  “0.983+0.017=1”,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程堂明总结出的一道特殊算术题。其中,“1”代表成功,“0.983”代表火箭的可靠性指标,而“0.017”则源于每一步正确的操作,源于每个慎之又慎的环节,源于每名发射队员的敬畏之心。

  可以说,为了答好这道数学题,长七研制团队一直以来孜孜以求、奋力拼搏,既铸就了一发利箭,也锤炼出一支过硬的队伍。希望他们不负众望,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创造出新的辉煌!

  (本报北京9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本报通讯员 刘莎莎 曹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