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群英谱”展现“两弹一星”精神(图)

发布时间:2021-09-04 17:40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第01版 | 查看:747次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图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展示墙。本报记者 洪星摄

  110件(套)文物、艺术作品和模型,510张图片,影像视频和多媒体触摸屏等多元展示手法……这一切,将参展者带回那个激情燃烧、奋发图强的年代。走在“协同创新  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展厅里,《马兰谣》响起。歌里唱到“青春无悔,生命无怨”。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龚青说,读了这么多人的故事,再听到这首歌时,她流泪了。

  展览由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主办。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以“两弹一星”为主题推出展览,得到20多家“两弹一星”研制单位、功勋人物纪念馆和相关研究展示单位的支持。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求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如何呈现这24个字的丰富内涵?龚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此次展览并非全景式展现“两弹一星”历史,而是在兼顾时序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专题的设计,“两弹一星”精神的24个字直接构成了展览中三个部分的标题。精神,乍听之下有些虚,但是,精神总会体现在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中。龚青说,把人做的事展现出来,参展者自然就能感受到这股精神,能对“伟大事业孕育了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了伟大事业”这句话生出更多感触。

  在内容设计上,展览多视角呈现了“群英谱”。

  在展厅内,你能看到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同样,你还能看到同时代的将近150位科技专家和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身影。无名英雄们,同样默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展厅里一张照片上,有8张陌生的面孔。

  第一次核试验时,原子弹装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插接雷管,能否按要求插到正确位置,将直接影响到原子弹能否引爆成功。做这项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危险性大。4名操作手以大无畏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圆满完成了任务。8位参试人员,在即将引爆原子弹的铁塔上合了张影。

  在介绍“两弹一星”之外,展览也聚焦了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

  中国核动力研究院捐赠了一个特殊的信箱——成都291信箱。

  1965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制基地(909基地)选址四川夹江。在一片荒芜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基地建设初期,因保密需要,没有具体地址。为保障基地的对外联络,成立了成都34邮电支局,邮箱为成都291信箱,邮政编码610005。这是当年基地与外界通信的唯一渠道。它承载了基地三代人的记忆,也是核动力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重要物证。

  “两弹一星”精神展位于国家博物馆南6、南7展厅,将于9月2日13时起正式对公众展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