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02 17:4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9月02日 03 版 | 查看:855次
制图:李晗
2016年8月20日,巴西里约热内卢,2016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队3:1战胜塞尔维亚队。图为中国女排激情庆祝夺冠。视觉中国供图
7月27日,在东京奥运会女排小组赛中国对美国的比赛中,中国队球员朱婷奋力救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占坤/摄
20多天前结束的东京奥运会,对于中国女排来说是一趟苦涩的旅程,2胜3负,小组未能出线的结果着实让人意外。
人才断档、队员伤病、主力阵容被对手摸透等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女排的此次失利,不过,没有人会对中国女排必将重新振作的未来失去信心。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诞生之日起,女排精神的核心就不是只体现在赢球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面对失败的绝不低头以及一次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上。正如郎平曾诠释女排精神的那段经典之言,“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来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拼出来的女排精神
想要了解女排精神的诞生过程,一定要去位于湖南郴州的中国女排拼搏史迹陈列馆看看,那里陈列了大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女排创业阶段的历史物件。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一双内部已经发黑的破旧球鞋和一件粗布背心。那双看起来黑乎乎的球鞋是郎平曾穿过的。那个时候,女排队员们的球鞋都是穿到了鞋底几近磨通、鞋面已被洗刷到满是破损的程度才可能换新的;粗布背心则见证了女排姑娘因为整日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为了减少训练服的磨损,于是套一件粗布背心在训练服的外面。
1978年,郴州女排训练基地初建的时候,只有一个四面透风的竹篷训练馆,女排姑娘们就是在这样简陋的训练场地上开启了之后的五连冠辉煌。
在那个国家还不富裕的年代,女排和许许多多艰苦奋斗的中国人一样,对物质无欲无求,但是对心中的理想有着无限渴望和奋发的力量。
根据中国排球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排球水平原本较低,但是进步很快。从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老大哥”比较系统的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到六十年代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再到学习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大运动量训练方法。其间,虽然“文革”对中国男女排的水平均造成较大冲击,但从1972年中国排球组织大集训开始,中国排球人就已经提出了“苦干三、五年,打败日本、南朝鲜(现韩国队)”的奋斗目标,当时,日本队是亚洲和世界冠军,韩国队为季军,中国女排如果打败她们,就意味着将冲出亚洲,雄冠世界。
1976年,中国女子排球国家队重新组建,袁伟民担任主教练。大松博文被称为是日本的魔鬼教练,袁伟民则被称为是中国的魔鬼教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方法,不仅捶打着女排队员的技术、能力,更是对她们意志品质的磨砺。
在1981年由当时中国女排的跟队记者鲁光所著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一文中,有一段对已故老女排队员陈招娣在某次训练任务已经完成后进行加练的描述——
她的加练任务是救15个球。如果救丢一个,就负一个球。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滚翻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袁伟民可并不因此而停止扔球。他一边将球狠狠地扔过去,一边大声叫:“快!”“快起来!”
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她负了两个球了。本来是自己主动要求加练的,练一会儿不就完了吗?谁知强度这么大,难度这么高。
……
姑娘们用担忧的眼神望着他(袁伟民)。她们恨他吗?恨!有时恨不得扑过去,狠狠地咬他一口,不过,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又觉得他应该这样。不这样,怎么去赶超世界强队,怎么去为祖国争光呢!……她们明白,冲出亚洲并非易事,走向世界更是困难,中国女排的崛起,不能靠侥幸,只有靠自己苦练巧练!
……
加练,又继续下去了。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邪劲,招娣练得完全忘我了。
陈招娣这位性格倔强、作风顽强的老女排队员,留下了许多让人动容的故事,诸如1979年全运会上她因带伤参赛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称号;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陈招娣也是带伤参赛,最后她是被队友们扶着站上的冠军领奖台。
2013年,陈招娣因病离世,她未能看到中国女排在她昔日队友郎平的率领下,即将开创又一个黄金时代。
时代造就的女排精神
2019年10月1日,共和国七十华诞,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国人不可能忘记已经激励了几代人的中国女排——她们登上了国庆阅兵的彩车。
著名体育学者易剑东至今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一个场景,“我就在教室里,站在最后一排桌子上看女排比赛的电视直播,那是终生难忘的记忆。”
60后的易剑东相信,出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中国人,对女排的感情应该是最深的,他们也最能明白为什么女排精神会成为国民信仰,“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阶段,中国体育扮演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排头兵的角色。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体育具有非常好的在国际上彰显中国人的奋斗、顽强、坚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作用。而那个时候,中国的集体球类项目里只有女排的成绩和表现可以发挥这样的效果。”
易剑东认为,女排精神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那个万象更新的年代,中国正在热情地打开国门、整个国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创造美好新生活。中国女排的团结拼搏精神和骄人辉煌成绩以非常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着中国人的一种愿望和追求。
中国女排在“五连冠”辉煌之后,也曾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低谷,一直到2003年陈忠和率领的以冯坤、赵蕊蕊、周苏红、杨昊等为代表的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开创了中国女排连续夺得2003年世界杯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的又一个辉煌。
之后,中国女排又蛰伏了几年,直到郎平在2013年执教之后,中国女排涌现了以朱婷、张常宁、袁心玥、龚翔宇、李盈莹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人,被球迷们称为是“白金一代”,她们在2015年重夺世界冠军,2016年再度在奥运会称雄,2019年实现世界杯卫冕,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厚礼。
时代在变,但是女排的精神从未改变。
从老女排队员,到黄金一代,再到白金一代,中国女排始终保持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作风。赵蕊蕊在《排球魂》一书中这样写道她对女排精神的理解,“有时候,明知道(球)救不到,却也要勇敢坚定地迈出步伐;明知道这一路没有坦途,仍固执地咬牙坚持,继续走下去;甚至有时候明知道希望渺茫,也不想还未拼尽全力就低头认输……”
“是啊,她们太傻,傻得可爱,傻得执着,傻得让人心痛,但这样的‘傻气’也正是她们最引以为傲、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从1976年中国女排重新组建算起,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女排几经起伏,却从来都没有被困难彻底击倒。在中国所有集体球类项目里,女足、女篮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但未能像女排这样总能在挫折之后再创辉煌。今年的8月2日晚,当中国女排在战胜阿根廷队之后提前告别东京奥运会时,来自中国的现场DJ特意挑了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进行播放,这首歌表达了中国球迷对女排的心声——黑暗之后必将是黎明,风雨之后一定能见到彩虹。
中国女排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的内核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曾这样评价,“中国女排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起,在顺境中奋进。”
永不过时的女排精神
2017年5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宸中学采访时了解到一个让人有些惊讶的现象,这所中学在两年前为确定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而进行的全校学生投票时,竟有70%的学生选择了排球。学校认为,是女排精神对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
2015年,正是中国女排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那一年,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夺世界冠军,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不会对这样一个英雄集体忽略不见,学校认为,“中国女排忍辱负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正在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
2018年、2019年的两届女排世俱杯在浙江绍兴举行,中国女排队长朱婷的球迷从全国各地赶到绍兴,组成了庞大的“小黄人”后援团,成为赛场一景。除了朱婷之外,张常宁、袁心玥、龚翔宇等诸多女排队员也都深受球迷喜爱,球迷们喜欢女排队员并不完全是因为所谓的颜值,而是因为女排姑娘们对排球的专注、敬业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高度的国家荣誉感、责任感。
2019年女排世界杯前夕,有记者问中国女排主帅郎平“这次参赛的目标是什么?”郎平说,“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升国旗、奏国歌”这6个字很快就在网络刷屏,中国女排的国家责任感在众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产生共鸣,有网友说,“中国女排的这份责任和担当,值得我们一路追随”。
前中国女排主教练胡进曾解读过为什么女排精神是团结拼搏、为国争光,他说,“因为,国在心中。”
从大的方面来说,祖国始终放在中国女排队员心中的最重要位置;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国女排也是一个高度团结、凝聚力很强的集体。
赵蕊蕊在《排球魂》一书中这样写道,“说起凝聚力,袁导(袁伟民)有一条6>6理论:场上6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要变成大于六才行,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团结在一起,有了明确的向心力就可以产生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反之,则有可能变成六个人加在一起变成五、四,甚至更少。”
中国女排在历史上诸多经典战役,无一不是全队凝聚力的体现,从1981年女排世界杯决赛,与主场作战的日本队打满五局,决胜局以17:15绝杀对手;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在0:2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战胜了强大的俄罗斯队;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逆风翻盘坐镇魔鬼主场的巴西队……
在中国女排的比赛上,无论比赛出现怎样的困难局面,队员们永远都不会相互埋怨,而是相互鼓励、支持。因为高度看重集体利益,在中国女排参加世界大赛的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当队伍未获理想成绩,而某个或某些队员获得个人奖项的时候,这些队员甚至不愿领奖的情况。
易剑东认为,女排项目并不是特别凸显个人英雄主义。这使得女排精神与倾向于主张集体大于个人的东方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
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团结爱国,这些女排精神的要素,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下,以及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未来,可以说,都是国人的呼唤、时代的呼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慈鑫
女排精神,始终辉映着时代
1984年8月7日,美国洛杉矶,1984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3:0战胜美国女排夺冠。视觉中国供图
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平凡孕育着伟大。你们天天坚持训练,咬牙克服伤病,默默承受挫折,特别在低谷时仍有一批人默默工作、不计回报。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批人,才有了中国女排今天的成绩。
——2019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邀请刚刚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时的讲话。
——————————
“她们的笑容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喜悦。祖国和人民的希望使她们永远不会失去在挫折中奋起的前进动力!金杯的基础上,很快就要镌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让金杯之光辉映着我们朝气蓬勃的新一代,激励着我们奋进吧!”这段文字出自描写中国女排在1982年夺取女排世锦赛冠军的佳作《金杯之光》,文章登载于1982年10月7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在近40年后的今天读起来,这段文字依然让人感到热血沸腾——40年,国人对女排的感情始终没有变过,而女排精神也历久弥新。
说起中国女排的崛起和女排精神的形成,就不能不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回中华大地,中国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时代。
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不畏艰难,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精神写照。当时,中国男排、中国冰球的经典比赛场次都曾引发全国关注,诸如北大学生喊出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正是在中国男排冲出亚洲之后。那时,时代在召唤一种最能代表和寄托中国人心境的体育精神,有可能是男排精神,有可能是冰球精神,但最终落到了中国女排这个集体身上。
女排精神,是几代中国排球人在党的领导下,几经磨难、不断探索、共同缔造的结晶,“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16个字是女排精神的精髓。女排精神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不受时空制约。其影响的宽度,超越了体育领域;其影响的深度,不止于一代人。
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女排精神占有重要的一席,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种种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女排精神,首先来自于中国女排通过刻苦磨炼打造出的超强实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不仅在中国,就是放眼全球也很难找到像中国女排这样的王者之师。“五连冠”的辉煌空前绝后,但她们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这一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三从一大”的训练方式,让每一位女排队员的运动能力与意志品质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真正成为了赛场上的战士。
骄人的成绩是中国女排从一支普通运动队上升为全民偶像的基础,但中国女排的成绩并不是靠蛮干傻干取得的。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张然在《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几代中国排球人历尽磨难,永不放弃,在学习他人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终于找到了一条遵循排球运动训练规律、顺应世界排球技术趋势、符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正确发展道路;而且,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孕育着胸怀祖国,刻苦训练,顽强比赛,团结友爱等“女排精神”因子,成为日常训练与比赛的有力精神支柱。
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赛场上同样不存在永远夺冠的队伍。“五连冠”辉煌之后的中国女排曾走入低谷;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的中国女排也曾在成绩下滑的泥沼中挣扎过;今年在东京奥运会上再次遭遇挫折的中国女排,势必又将面临一段黑暗期。但女排精神的另一个要义就是永不放弃。
这可能是赛场上一个看起来已经无法追回的失球,队员们一定会拼尽全力挽救;也可能是训练课上已筋疲力尽的队员,不到训练任务完成的那一刻,绝不会让双腿停止跑动;又或者是陈年老伤不断折磨着身体,但当队员在走上赛场,一切伤病都被抛之脑后……
在任何困难面前,放弃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但是在中国女排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郎平说过,即使会输,也要敢于去赢——这是怎样的一种无畏精神。所以,中国女排就算面对着暂时的低谷,又算得了什么?挫折,只会让中国女排更加强大。
女排老将周苏红曾说过,“多年以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奋斗的自己。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让你变成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中国人对女排的厚爱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把女排作为自己的精神图腾、激励着自己前进。同时,正是因为有着祖国和亿万人民作为最坚实的后盾,中国女排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祖国至上在女排将士心中一直都是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从1981年夺取世界杯冠军,拉开“五连冠”辉煌的序幕开始,中国女排的大赛成绩几经沉浮,但这不影响女排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将继续辉映着新一代,激励着人们奋进。
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